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行动解读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工作部署,我市于2021年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工作。根据《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沈教办函〔2021〕244号)《关于遴选第二批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的通知》(沈教通〔2022〕64号),全市遴选100个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培育)单位。

全市遴选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单位,旨在服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地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数字沈阳”关于智慧教育建设的具体工作部署。智慧教育就是智慧的教、智慧的学、培养智慧的人的教育。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是将学校作为智慧教育的实施主体,以学校为基本建设单元,以智慧课堂的建设和应用为核心,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与学内容和方法、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先发优势的智慧教育新模式、新途径,并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智慧教育建设。


[进入] 2023-01-05

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行动解读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工作部署,我市于2021年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工作。根据《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遴选的通知》(沈教办函〔2021〕243号)《关于遴选第二批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的通知》(沈教通〔2022〕75号),全市遴选8个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分别是大东区、浑南区、和平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铁西区、皇姑区和沈河区。

全市遴选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单位,旨在服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地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数字沈阳”关于智慧教育建设的具体工作部署。智慧教育就是智慧的教、智慧的学、培养智慧的人的教育。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旨在通过创新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变革,提升区域内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智慧教育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以点带面,引领省内各地各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


[进入] 2023-01-05

我市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单位积极开展 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建设

近日,辽宁省教育厅公布“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评选结果”,全省共有24个项目入选建设名单、12个项目入选培育名单。其中,基础教育领域项目有8个,我市入选6个。

这些共同体项目以研究、推广某一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为目的,通过聚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等成员单位联合开展实践和研究,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发展。旨在形成一批成熟、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校,促进智慧教育发展。

我市入选项目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牵头单位多元。6个项目牵头单位既有教育行政部门也有小学、初中和中职学校。其中,浑南区教育局、大东区教育局为省、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市外事服务学校、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为省、市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这些单位牵头建设共同体项目,将充分发挥其对智慧教育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研究成果的广泛共享。二是项目类型丰富。我市在“互联网+教研”“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智慧评价”等类别均有项目入选,呈现出“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建设齐头并进之势。三是共同体各具特色。市外事服务学校牵头,与大连市轻工业学校、大连旅游学校、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辽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跨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虚拟教研室建设”。浑南区教育局依托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组织区域6所中小学,开展“基于AI智能研究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项目建设。大东区教育局则以区域智慧教育建设有力支撑智慧评价共同体项目。


[进入] 2023-01-05

《大数据监督 暖心护航“一老一幼”》节选

“一幼”——“线上普查”根治“择校”行为

今年8月,傅女士的孩子即将在大东区尚品东越学校上小学一年级,在新生普查期间,她没有请假去学校排队递交材料,而是通过手机进行线上操作,几分钟就完成了报名。这得益于市教育局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基于“沈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实现户籍和房产信息的联网比对,推动义务教育招生普查报名和录取“一网通办”。

“新生普查对于教育部门来说,最难做的就是判断家长提供的户口本、房产证的真伪以及入学条件的筛选等工作。”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使用该系统既能确保户籍信息真实准确,又能通过高级筛选功能,优先对满足入学条件的学生进行分配,还可以通过梳理问题清单,对错误信息进行问题提示,有效避免因虚假信息而产生的“择校”行为,极大地提高了招生普查的工作效率。

按照全市“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全面梳理教师资格认定、办学资格审批等15大项42子项行权事项,确保所有事项责任明确、流程清晰、行权规范。同时,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了3个服务平台,开发了4个数据系统,并进一步研发教育质量综合监测评估、学校课程管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监督执纪等更多服务于教育领域的扩展系统,确保行权轨迹清晰可见、实时可控,真正实现教育领域精细化管理,有效保障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比如,通过学生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能够有效防范学生资助金违规领取、冒领、套取等现象发生;通过项目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资金数据有源可查、系统操作全程留痕、违规操作有迹可循,有效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率。(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


[进入] 2023-01-05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在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2022年8月19日,沈阳铁路实验小学校长李岩在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以《技术赋能教育场景 升维学校空间生态》为题进行主旨报告,分享该校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展示智慧教育的“铁小模式”。

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系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举办,会议实况向全球直播,首日线上收看逾四百万人次。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围绕“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做了《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主旨报告。大会召开期间,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公布了“2022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沈阳铁路实验小学的“应用教学助手智能检测,实现智慧教学精准评价”案例入选,系全省唯一。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是省、市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近年来立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方向,通过探索以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的“线下学习实践+线上空间分享”智慧教育新模式,形成了“智能技术融入教育”为核心的智慧教育“铁小模式”。常态化开展“云”教研、“云”教学、“云”管理,利用“名师社区”打造铁小“云上自修室”;应用“互动课堂”“智能检测”“班级空间”“活动广场”实现教育教学多元化评价;开设创客工坊、机器人编程、无人机飞行、机甲大师等社团,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帮扶薄弱校,开展同步教研和同步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以智慧教育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型校园生态圈,让智慧教育惠及每个师生,努力打造幸福教育。


[进入] 2023-01-05

浑南区第十一小学(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案例

浑南区第十一小学“开展智能精准教研 实现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案例荣获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2022年9月25日,浑南区第十一小学校长李磊受邀参加由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小学智慧教育空间建设及创新应用研讨会”,并以“从云到端,e学习大放e彩”为题在会议上作专家报告。

    报告中,李磊校长分析了现阶段智慧校园创建和信息化发展对于“双减”形势下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智慧校园的创建就是信息技术和理念从“云”到“端”的落地过程。她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型、学习内容从教材向世界的迁移、现实学校与“云上教育”的打通,要做到将信息化从理念系统地落到课堂和学生的实处、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云”到“端”。

    李磊校长着重介绍了浑南区第十一小学创建智慧校园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影响课堂、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态势。她强调:“‘云’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端’则指向学生的个体成长,将‘云’和‘端’结合,就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云’落地,使之与课堂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与教师发展结合,才能使创新应用在人本化智慧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使学生个性和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形成新的教育生态。”

    作为本次会议中唯一一所小学汇报单位,李磊校长的报告反响热烈。在“双减”政策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尤其令人关注,精彩的阐述将与会者的视角吸引到通过信息化落实基础教育的实处,向全省教育同行展示了沈阳市浑南区对智慧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丰硕成果。




[进入] 2023-01-05

浑南区教育局“基于AI智能研修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共同体项目案例

2021年7月,浑南区教育局获评辽宁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同年12月,获评沈阳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2022年,浑南区教育局“基于AI智能研修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入选“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

一、共同体项目建设和取得成绩

2020年末,创建“基于AI智能研修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项目,主要针对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共性、特色化教师研训之路。2021年5月,浑南区第二小学、浑南区第三小学、浑南区第八小学,获评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校,开始了“互联网+教研”应用实践试点工作。2022年2月,浑南区教育局作为沈阳市唯一区县,获评第二批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区。搭建了央馆推荐的智能研修平台,制定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央馆试点工作安排创新性开展试点工作。2022年8月16-17日,浑南区第十一小学校长李磊在中央电教馆组织召开的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国交流推进会中,做了题为《开展智能精准教研,促进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经验交流,受到与会者高度认可。

二、共同体项目初期成果

浑南区5所学校运用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智能研修平台与常态教研的深度融合,使学校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凭借客观数据进行精准教研,精进课堂教学,并从结果出发界定教学目标,形成促进理解的清晰框架,全面思考评估内容,深入设计学习任务,确保评估全程跟踪、活动有效设计及目标高度达成。在借助智能研修平台,全面推进促进学生理解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渐明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目标,确立了“悦己纳人,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打造了全过程、自生长、真理解的“悦纳”课堂。

三、共同体项目组织机构及实施管理

一是成立了智能研修专家顾问团队。作为专班领导小组的参谋顾问组织,主要职责是定期组织教研工作调研,梳理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为浑南区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咨询建议。在常态化工作中,潜移默化助力浑南,提升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加快转变教研和教师专业培养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模式、机制和工具。

二是成立了智能研修辅导教师团队。强化教研员的应用指导作用,根据不同学科和学段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成立了一批智能研修辅导教师团队。由浑南区学科教研员任组长,吸纳名师、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成为组员。主要职责是重心下移,深入学校,定期组织智能研修相关培训,引导教师应用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突破问题和解决问题,切身感受智能研修的价值。让学校来带动学校,让教师来指导教师,逐步提升全区开展智能研修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是构建了大数据和资源体系。升级浑南区教育基础数据库,汇聚各类终端、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按学校、年级、学科、班级、教师、教研活动等不同维度划分,构建教学教研大数据和资源体系,建立教师数字档案,形成权威数据源,在提升浑南教育动态监测能力的同时,强化周期画像、常模分析和趋势分析能力。

四是建设了智能教学设施。目前浑南区共有录播教室34间,AI智能录播教室6间,盘活和复用现有录播教室资源,升级改造部分录播教室或者新建部分录播教室,让AI走进每一间教室,让全区每一位教师都有享受AI的权利。

五是建设了智能教研设施。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AI实训室、课堂教学AI诊断室、虚拟教研室等多形态教研空间,提供模拟实训环境,创新教学、评价、研训和管理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共同体项目政策及投入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浑南区教育局为申报主体单位,高效推进学校及校际间相互联动,共同体建设已纳入浑南区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方案中,共同推进项目规划、经费保障、技术研发、融合应用、经验推广等工作。

二是财政投入。共同体项目可以按需要进行建设,利用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吸纳社会资源,保障智慧教育示范区及共同体项目建设。

三是人力资源保障。出台了《浑南区教育系统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持续加大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研修力度,将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学校考核督导范围。建立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和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教育系统内外信息化人才合作交流。

四是工作推进。制定共同体工作年度推进方案,建立定期统筹调度机制。普及CIO制度,每所中小学校设有一名校级首席信息官,主抓教育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


[进入] 2023-01-05

大东区智慧教育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11月14日,记者从大东区获悉,该区教育局充分借助专家团队理论支撑、专业视角及高校科研课题,以智慧教育为手段,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经过评测,该区教师单次备课时长减少29.71%,教学方式丰富性提升15.863%,单次作业批改时间减少15.181%。

据了解,大东区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及本地专家,围绕现有智慧教育建设样态,开展实地评估指导。结合专家意见,整理出《区域智慧教育建设应用手册》《基于数智技术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框架,初步实现了学、研、教、练、评、管全数据链条闭合。区教育局聘请了第三方机构对全区规模化应用智慧教育工具前与后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其中,教师备课资源获取便捷性提升17.487%,资源调用便捷性提升16.559%,学情获取及时性提升14.074%,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提升8.655%,作业布置针对性提升13.548%。(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 通讯员杨海佳)


[进入] 2023-01-05

沈阳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案例介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全面打造幸福教育,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沈阳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沈阳市教育局全力突破招生入学工作“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推动义务教育招生普查报名和录取一网通办,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一网统管,依托市信息中心、盛事通APP建立了“领跑”东三省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该系统与辽事通APP和沈阳政务服务APP上的“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进行对接,家长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任一入口进行普查报名,切实为家长提供最大便利,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家长可以通过辽事通APP、沈阳政务服务APP、盛事通APP等应用进行实名认证后,从对应应用入口进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在阅读全市、各区的新生普查报名须知后,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填写入学普查信息。为保障家长顺利填写,在系统中设置了“视频讲解”和“常见问题”,家长可根据自身实际提前熟悉报名流程,对于“如何确认孩子的普查报名信息提交成功”等常见问题均有解答。符合入学条件的家长仅需在系统中填写家庭成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房产证号码等基本信息,之后系统后台将自动与公安局的本市户籍信息库、自然资源局的房产信息库等对填报信息进行补充和核对。

通过这套系统,确保家长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招生过程中家长聚集排队、用时过长、程序复杂、审核环节繁琐、证明材料多杂、甄别困难等问题。家长反映系统填报方便,符合入学条件的都能顺利提交,既避免了人群聚集,有利于做好疫情防控,又极大地提高了招生普查的工作效率。 用数据线上核验代替线下提交材料,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家长、学生和学校少跑腿。

当招生工作结束后,通过沈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台,将招生结果信息作为新生信息自动同步到“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在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开展相关的分班管理。

每学期结束,对于“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新生数据、在校生数据、毕业生数据进行归档,归档后的数据将按照国家统计相关要求,“进入教育宏观决策分析系统”。决策分析系统中的相关指标,如新生入学情况、在校生情况等将自动形成相关的统计图表,为教育决策提供相应支持。

2022年5月30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中的“沈阳市小学新生普查报名系统”在盛事通平台率先上线,全市13个区、县(市)的28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试点测试,6月22日,在盛事通、辽事通和沈阳政务服务同步正式上线,全市13个区县(市)同步使用。截至6月24日12时系统累计认证人数92763人,完成报名人数10941,系统运行平稳,反响良好。

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做为沈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子系统,在开展新生在线普查报名的同时,沈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内的监督执纪系统将启动对招生业务事项事先、事中、事后的监督。在事前阶段,系统实时监控普查报名情况,系统设定每五分钟报名人数的区间在10-1000人之间,如果小于10人或大于1000人,系统将自动告警,检查招生报名业务是否异常。在事中阶段,系统对各区普查孩子数量、不同类型孩子的比例等数据监控,帮助行政部门及时了解今年入学新生的情况。在事后阶段,系统自动根据模板生成小时报、日报,帮助快速汇总当天的招生情况。

为进一步实现入学普查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今后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中,全市适龄儿童都可以通过“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系统”进行入学普查报名。沈阳市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将开启“线上普查”新模式,使得招生入学更高效、教育服务更便捷、百姓生活更幸福。


[进入] 2023-01-05

2022年沈阳市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问答

   为做好2022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秩序,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依据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沈阳市教育局印发《2022年沈阳市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就家长关心的相关政策问题解答如下:

今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原则有哪些?

‍答:有五项原则。

一是常态防控。将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贯穿中小学招生入学的各个环节。二是属地管理。各区、县(市)依法承担辖区内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主要管理责任。三是免试就近。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就近入学是指相对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四是依法有序。严格落实教育部招生工作“十项严禁”等规定。五是根治“择校”。除国家和省市明确规定的享受照顾政策外,不得以任何理由招收“择校生”“借读生”等,严禁各种违规择校行为。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怎样招生?学区划分什么时间公布?

答: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继续执行“单校划片”政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应在学区内招生。2022年各区、县(市)学区划分方案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计划在7月30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学区确定后,要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慎重稳妥,认真做好学生家长工作,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对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是怎样规定的?

答: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要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在审批机关核定的办学规模内,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区县学生入学需求,所在区县招不满且审批机关为市地级及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可以在审批机关管辖区域内适当跨区县招生。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和跨审批区域招生。我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具体招生政策在7月初发布。

对参加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派位被录取的学生有什么要求?未被录取的学生是否可以回到原学区?

答: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录取的学生,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到录取学校报到、注册,其所属学区的公办学校不再为其保留学位;逾期未履行报到注册手续的,由生源地教育局根据当年学位情况统筹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未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录取的学生,由生源地教育局安排到原学区公办学校就读。

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答: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各区、县(市)要制定本区域随迁子女入学实施细则,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清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解读、问题解决等以居住地为主,确保随迁子女应学尽学。

如何保障残疾儿童无障碍接受义务教育?

答:各区、县(市)要不折不扣落实“一人一案”要求,做到一个不漏,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大力度做好随班就读工作,要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现轻度残疾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零拒绝”。对于入学安置有争议的,由区、县(市)教育局牵头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接受义务教育的能力进行评估认定。

如何依法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应学尽学?

答:各区、县(市)要切实履行控辍保学法定职责,依法落实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责任,建立健全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形成失学辍学劝返复学部门联动机制。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为年满6周岁(2016年8月31日前出生)。对于因身体健康等原因确需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报当地教育局备案。不得以在家或培训机构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造成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生如何办理学籍?

答:学校是学籍管理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审核拟招收的每名学生信息,按照“一人一籍、籍随人走、人籍一致”原则,及时对学生学籍变动信息进行更新。起始年级新生的电子学籍原则上应于9月30日前完成注册、审核、确认。

对于国际学生在沈接受义务教育的有什么要求?

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的国际学生应安排到具有接受国际学生资格的学校,并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普通高中可以跨市招生吗?对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有何要求?

答:不能。所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方式同步招生,不得跨市招生。结合普通高中学校实际,稳步提升公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特色普通高中招生计划。

对于落实指标到校政策有什么规定?

答:已实行指标到校政策的公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继续执行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指标占高中招生总数的70%,指标到校招生范围为公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属地区、县(市)。鼓励公办省特色普通高中尝试指标到校招生。尚未实行指标到校政策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按照省规划于2024年秋季招生起全部实行。

对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强化普通高中新生学籍审核,确保招生计划、录取名单、学籍注册、实际在校就读相一致,严格执行“人籍一致”要求。普通高中高一新生电子学籍于9月30日前完成注册、审核、确认并上报备案,逾期不予办理。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开展学生实际就读情况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学生学籍注册与实际就读是否一致,坚决杜绝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的情况。

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咨询电话

              

[进入]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