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6时许,沈河区二经二校的操场热闹起来,参加篮球、足球、棒垒球等训练的学生尽情释放活力;劳动教室内飘出阵阵果香,“幸福厨房”劳动课上老师正在教授调制水果茶……“双减”政策之下,二经二校的孩子们每周都能参与自己喜欢的兴趣课,与此同时,作业分层级布置、考试次数减少、没有培训班等一系列的转变,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带来不小的改变。当天,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小学校园,近距离观察孩子们轻松的课后时光,聆听老师、家长和学生畅谈“双减”以来的真实感受。 1 当天傍晚,二经二校的操场上,满是孩子们生机勃勃的身影。“击球的时候,球的位置要在这儿,注意对准……”棒垒球兴趣班课堂上,刘老师耐心讲解完就带领学生开始训练。看着大家敏捷的身手、愈加纯熟的动作,刘老师毫不吝惜夸赞和鼓励。二经二校教学主任邢启岩介绍,学校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开设了棒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雕塑、幸福厨房、水墨画、京剧、编程等25门兴趣课程,涵盖体育、艺术、科学等多个类别,除每周一、三、五的班主任个性化辅导外,学生们还可以在周二和周四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餐”,学习喜欢的课程。 已升入六年级的赵浚翔坦言自己很幸运:“我特别喜欢足球,但是没机会踢球。现在,我不仅参加了学校的足球社团,还当选了校足球队副队长。”“以前每个周末,我要学习英语、数学和大语文,现在学的是我喜欢的街舞、小提琴、书法等,每天还有爸爸妈妈陪我阅读一小时,特别开心。”五年四班的张梓煜开心地告诉记者,“每天晚上不到9点就可以上床睡觉了。” 采访中,“双减”之后的孩子们无不展露出轻松的心态。“以前周末排得满满的,没有自己的时间。上个周日,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动物园。这学期每个周末,我几乎都能有一整天的时间出去游玩。”五年三班的徐琬迪说,现在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也可以学着做计划。“每个周日下午,我都会拿出专门的时间好好梳理错题和知识点,感觉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1 “‘双减’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转变,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同时通过完善教师的作业批改评价制度,提高了作业质量。”邢启岩表示,“双减”政策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不减少父母陪伴的责任和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过去,我们往往更看重学科作业,如今特色作业的比重增加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也随之提升。”五年三班班主任、沈阳市骨干教师冯维霞表示,例如安排学生们按计划阅读,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双减”之后,孩子们有了更多自主时间,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无法自主学习。对此,四年六班班主任、沈阳市名师姜美岩认为:“‘双减’以来,我们帮助家长制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计划,比如对于拖沓的孩子,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家长不要干扰孩子的自觉性,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按照计划进行,进而逐渐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姜美岩坦言,“以前我们想留一些实践作业,却囿于孩子们时间太少。现在作业在学校完成,课后没有培训负担,很多计划得以实现。” 1 “虽然还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但儿子经常跟我说,上学真快乐!”一年级四班戴清阳的母亲程女士感慨道:“我们感觉孩子特别幸运,刚入学就赶上‘双减’,参加学校提供的个性化课程,孩子特别开心。他选择周二参加管乐队,周四参加合唱团,还有口才表演,他都特别喜欢。”程女士直言,自己完全没有新生家长容易出现的焦虑。 六年一班郭芊彤的母亲徐女士说:“女儿面临升学,刚刚‘双减’时全家确实都有压力。但是,‘双减’一个月后再看,我们发现孩子是受益的。”热爱阅读的郭芊彤现在有了更多时间,她不仅看完了四大名著,还读了《资治通鉴》,观看了最近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她告诉妈妈,自己要阅读更多名著,让爸妈另眼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