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政协二次会议《关于大力培养盛京工匠助推沈阳振兴发展的提案》(第0188号)的答复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19-04-26    】【打印本页】 【关闭

徐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培养盛京工匠助推沈阳振兴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沈阳职业教育在校生基本情况

沈阳现有各类职业院校126所,在校生共19.4万人,高职在校生10.3万人,中职总的在校生数为9.1万人,其中80所中职学校在校生7.5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6万人。每年培养6万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国家级示范院校11所,开设国家规定的19个专业大类中的17个,共计111个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在本市就业的占80%左右。中职新一轮国家示范专业7个,中职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255块,其中金牌33块,银牌98块,铜牌124块,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2010年,我市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立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

二、加强顶层设计,以政策支持为引导,以加强校企合作为抓手,培育工匠精神,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及《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推进学校自主办学,强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厂化办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市委出台《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又称人才新政24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参与双元培育试点项目的企业和院校以一定的补贴,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破解职业学校管理问题,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全市职业教育。下一步,我们将在政策支持上重点通过支持“双元培育试点项目”,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落实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办学激励机制问题、技工学校发展问题、中德学院全新体制运行问题以及市属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等。

三、落实职普比,提高中职学生入口数量和质量

从招生计划来看,2018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3.55万人,职业学校3.75万人,计划普职比为48:52,比例接近1:1(普通高中仅面向本市招生,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从实际招生情况看,普通高中录取3.13万人,计划完成率88.4%,职业学校录取2.43万人,其中本地生源1.26万人,计划完成率为64.8%,普职比为56:44。从录取情况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均存在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问题,但中职学校计划完成率较普通高中明显偏低。

今年,我们预计将适度缩减去年未完成计划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尽量给中等职业学校预留更多的本地生源。同时,考虑到社会稳定和目前家长对中职学校的接受程度,我们也认为不宜立即大幅度缩减普通高中计划、降低录取比例,应在完善政策和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逐年提高普通高中录取门槛,引导更多的学生家长选择中职学校。

四、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政策措施,做实做活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及《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推进学校自主办学,强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厂化办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市委出台《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又称人才新政24条),明确了一系列扶持鼓励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包括:对企业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职工,分别给予1600元、3000元培训补贴;对评选出的“盛京大工匠”等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对新引进的高级技师在沈首次购房的,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推行 “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参与“双元制”教育培训并达到一定培训规模的企业给予50-100万元补贴等。二是《关于印发<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暨“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沈发改发〔2018〕10号),拟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以“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中德应用技术学院和跨企业实训中心,双元培育“大国工匠”,总结可复制的经验,逐步推广实施,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在政策支持上重点通过支持“双元培育试点项目”,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落实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办学激励机制问题、技工学校发展问题、中德学院全新体制运行问题以及市属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等。

五、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支持校企合作和领军技能人才培养

人社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可申请承担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可对社会和企业职工实施职业培训,培训合格人员按政策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对企业申请“双元制”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定单式”培养和组织职工培训达到一定标准的,经确定后给予企业50-100万元资助资金。

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输送毕业生给予奖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所输送的毕业生为当年度进入企业的技能人才,并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三个月以上,每年输送100名以上毕业生的给予学校每人1000元的奖励。

建立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沈阳市优秀技术能手”给予1万元奖励;每年在全市一线技术工人中命名奖励25名“盛京大工匠”给予一次性5万元生活补贴;对经全国评选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我市且无自有住户的35岁以下的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2年的房租补贴;对新引进非沈阳户籍且在我市首次购房的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20万元、30万元购房补贴。

实施支持技术工人成长培养提升补贴政策。为新录用人员和新转岗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补贴;对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达到规定年限的企业职工取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对企业有技能提升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参加3至6个月的技师培训,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2500元和3000元培训补贴。

六、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省没有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但从我市来看,编制管理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管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19年统计生师比为1:15.7。

努力为中等职业学校补充教师,2019年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40名。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组织培训。畅通成长通道,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

加强领军团队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养了首席教师20名,市级教学名师90名,市级骨干教师449名。

七、加快中高职衔接步伐,打通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在打造中高职人才“立交桥”方面,借助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契机,接收2所省属高职院校,我们准备再在中职基础上新组建2所高职院校,并对沈阳职业院校进行新一轮资源整合,实行中高职协调发展。经过资源整合后的四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拟达到在校生2万人,加上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我市高职办学规模将在2-3年内达到5万人左右,可以更好满足宝马公司等高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能力不强和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等。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正等待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