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政协二次会议《关于提升我市高品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第0118号)的答复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19-05-30    】【打印本页】 【关闭

教科卫体委: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高品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沈阳现有各类职业院校126所,在校生共19.4万人,高职在校生10.3万人,中职总在校生数为9.1万人,其中80所中职学校在校生7.5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6万人。每年培养6万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国家级示范院校11所,中职开设国家规定的19个专业大类中的16个,共计111个专业。

从发展势头看,沈阳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态势比较好,在2018年度省教育厅综合考核工作中,沈阳位列14个市的第一名。我们自评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有:

一是财力保障足额达标。30%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政策得到落实,高职1.2万元生均经费、中职2000元的省定生均公用经费以及中职资助经费等都能够及时足额拨付,其中,市直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照3100元和3600元两个标准分专业类拨付,市行办学校按2000元标准拨付,区县职教中心和公办技工学校按照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二是发展质量处于省内高位。100%推荐就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在70%以上,其中在本市就业的占80%左右,毕业生供不应求,求人倍率中职为1: 3,高职为1:5以上。中职新一轮国家示范专业7个,自2008年以来,中职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255块,其中金牌33块,银牌98块,铜牌124块,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永远在路上。2010年,我市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立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及《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但落实并不理想,这也是我们的困惑。2017年,市委出台《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又称人才新政24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参与双元培育试点项目的企业和院校以一定的补贴,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破解职业学校管理问题,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全市职业教育。

四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每年中高职毕业生6万人左右,100%推荐就业,就业率95%以上。2018年在初中生源减少近1万的情况下,完成3万人,这其中外地生源比例达到52%。重点专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全市中职学校48个市级重点专业学生数4.8万人,占在校生7.5万人的53%。培训功能逐步释放,各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和文化优势为企业、社区等周边地区及专业对口的单位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年培训量在10余万人次。

正如提案中指出的6个问题,沈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有的是全国共性的,比如体制机制突破艰难、职普比不高、企业办学积极性不高、院校办学活力不足、校企合作不深等问题,有些是沈阳个性的,比如办学层次偏低、办学效益不高、教师队伍不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突破,提案已经给了很好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对提案提出的8条建议整合成五个方面进行答复。

一、关于职普比问题

职普比大体相当原则首次提出是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背景是1999年全国高校大面积扩招,原来中职在校生规模大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的格局被打破,职普比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根据中职发展趋势,不再坚持规模高于普通高中的政策,而是以“职普比大体相当”原则性表述写入国家文件。此后,职普比大体相当就成为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目标。2009年全国中职招生峰值868.5万人,在校生2490.5万人,当年职普比为47.3%:52.7%,此后一路下滑。2018年全国中职招生559万人,在校生1552万人,在校生职普比大体在40%:60%,辽宁职普比39%:61%。沈阳2018年,初中毕业生报考人数为4.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35479万人,实际招生3.3万人,职教招生3万人(包括技工学校),普职共招生6.3万人,大面上看比例为48%:52%,但结构上分析,中职3万人,只有大约1.5万人是沈阳市户籍的,如果按此计算,职普比是31%:69%,远低于国家和省标准,也就是说外地生源支撑起沈阳中职的半壁江山,说明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反观,也反衬出中职多年来承受的生源压力。

要改变现状,提案提出了四项措施,一个是加大招生计划调控力度,合理控制普通高中招生比例,给中职留出空间,这个需要教育局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工作;二是免除学杂费。此项工作已经纳入市政府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细则中,如果不成,我们将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尽快实现。三是开展职普融通,这点,我们已达成意向,落实职教20条,今年要做试点,双向互动,中职这边多招春季学生,跟省里争取从学籍注册上开口,与初中校开展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这个是我们始终坚持做的,今后还要坚持。我们还就焊接、机加、电控等急需紧缺专业,考虑加大投入,在现有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借鉴以往省政府支持辽西北模式,给这些专业的学生增加2000-3000元的生活补贴,以吸引更多的外地学生到沈阳就读。

二、关于院校布局和现代职教体系问题

主要问题是办学效益不高,校均在校生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发展规划、职业高考,扩大招收职教比例,中高衔接“立交桥”等,还有一个联席会议的建议。这里大部分是需要省里统筹的工作,比如职业高考立交桥等。沈阳在院校布局、资源整合方面一直很有力度,也很有成效,比如万人校,沈职院等。随着产业升级和学苗减少,新一轮资源整合提上日程。省政府已经明确支持沈阳扩大高职规模,下放2所高职给沈阳,同意沈阳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大专,总体上支持举办4-5所高职院校。目前,市政府正在筹备市教育大会,起草文件。按照姜军副市长的要求,沈阳未来高等教育将会大变局,职业教育办学也将形成以高职为主导,中职为基础的格局,经过资源整合后的4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拟达到在校生2万人,加上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我市高职办学规模将在2-3年内达到5万人左右,可以更好满足宝马公司等高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能力不强和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等。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关于职教高考问题,省教育厅也有新的安排,据了解,可能会采取3+3+2,3+4,5+2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政策还没出台。3+2计划也比去年增加了4000个,为1.8万,沈阳今年报了3000个计划,往年一般能完成计划的50%左右。职普融通问题,也是我们今后重点工作之一。

三、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多元办学问题

提案指出,我们虽然出台文件,但落实不到位,校企合作仍然是校热企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多元办学格局仍然不明显。

校企合作目前确实面临难以深化的困境,这是全国的共性问题,行办和技工学校办学确实没有过去景气。这些年,我们校企合作工作一刻没有停止,多元办学是沈阳始终采取的发展措施。

从校企合作方面看,我们这些年主要是推进集团化办学,虽然不够深入,但服务企业力度很大。目前,全市中职共有18个职教集团,参与企业数717家,可提供4000个就业岗位,其中典型的有宝马、钓鱼台国宾馆、海尔、新松、好利来、香格里拉、德科斯米尔等,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和冠名班101个,学生数9363人。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从2012年开始为宝马公司订单培养高级维修工,已有231名毕业生入职宝马。2019年宝马公司将在职业院校订单培养1500名技术工人,市教育局设立专项经费计2000万元,支持参与的职业院校改造实习实训条件。近两年,市教育局先后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签署职业教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工作层面,将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情况纳入每年综合考核和综合视导指标体系,引导和推动集团化办学走向深入。

根据举办者不同,目前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分为6个类型,主要有市直属学校、市行办学校、区县职教中心、民办学校、原省属中专和技工学校,已经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从对行办和技工学校支持方面看,近年来,市教育局统筹全市职教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市标准化、数字校园和沈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培训等项目,支持市域内的市行办、技工学校、职教中心和民办学校的发展,总资金2.5亿元。其中,技工学校7所,包括辽宁丰田金杯和黎明技工学校等,行办学校7所,仅质量提升和标准化项目,支持中医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100万元,丰田金杯技师学院1068万元,黎明技校700万元,航天新星技校700万元,市体育学校体育馆建设400万元。2016年教师技能大赛,3位获五一劳动奖章的老师,其中就有丰田金杯的教师。设立民办学校奖补资金,支持优质民办校发展。

从支持企业参与办学方面看,人社部门落实人才新政24条,出台五个配套政策,对企业申请“双元制”校企合作培训项目,给予企业50-100万元补贴,2018年宝马公司和香格里拉酒店获得该项补贴。大力支持双元培育项目,铁西区政府给宝马公司9000万元,建设新宝马培训中心,市教育局拨6000万元,支持铁西中德园区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中德学院建设。人社部门还出台支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企业职工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给予不超过2000元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培训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给予不超过 3000元的培训补贴。

我们将积极落实国家职教20条,开展1+X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试点,扩大双元培育试点范围,培育更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四、关于办学自主权和院校办学活力问题

概括的说,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招聘和职称聘任方面,办学活力主要体现在激励机制方面。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提案指出我市教师的生师比充足,但结构不好,专业化水平不够,双师型比例不高,建议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职业院校编制,给院校教师招聘自主权,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给教师激励机制。这些确实反映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2018年的教育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为5056人,生师比为14.89:1,比2017年的14.72:1有所升高。专业教师为3114人,“双师型”教师有1342人,“双师比”为43.1%。

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在国家和省级培训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的市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政府购买教师下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干部培训项目、选派职业学校校长参加境外培训、骨干队伍“以训代评”项目等,培养首席教师20名,市级教学名师90名,市级骨干教师449名。

二是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进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用于购买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外聘教师,包括返聘身体健康、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退休老教师在职业学校。前几年是列入专项,去年开始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后,纳入学校预算。虽然我省没有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但从我市来看,编制管理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管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19年统计生师比为1:15.7,外聘编制一般够用。

三是面向高校直招和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努力为中等职业学校补充教师,2019年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40名(70个计划)。

在即将出台的落实职教20条政策措施里,我们力争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个是人员自主权,一个是激励机制。我们把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重要一条。主要内容是,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制订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自主组织竞聘上岗和人员聘用管理,自主确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健全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制度,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可采取考察的方式招聘高水平技能人才。支持学校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担任高级专业教师,获聘人员享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薪酬待遇。

对于激励机制,市人社局已有相关政策,在人才新政24条落实措施中规定,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输送毕业生给予奖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所输送的毕业生为当年度进入企业的技能人才,并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三个月以上,每年输送100名以上毕业生的给予学校每人1000元的奖励。2018年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三部门发文落实省政府关于中职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2000元的政策,除了市属学校确保不低于2000元外,按照举办者不同,给企业办技工学校和区县职教中心每生1000元经费补贴。

下一步,我们在文件中提出,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所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收益纳入学校教育事业收入,不得抵顶公用经费和平衡预算,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统筹使用。允许职业院校探索自主经营、市场运作、独立核算的实训基地运营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依托生产性实训资源,单独举办或“引企入校”合作举办以满足专业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校内教学工厂,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建立国、省、市三级技能竞赛奖励机制,制定奖励办法等。

五、关于工匠精神培养问题

关于工匠精神培养,提案中主要讲的是班主任津贴问题,这个问题将会在全市教育大会结束后落实,我市即将出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意见将明确班主任津贴标准按照上一年度我市职工平均工资的8-12%计算,平均每月在760元,而且是动态机制,随着工资水平提高。

人社部门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已经有了明确激励机制,比如,人才新政措施中规定,建立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沈阳市优秀技术能手”给予1万元奖励;每年在全市一线技术工人中命名奖励25名“盛京大工匠”给予一次性5万元生活补贴;对经全国评选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我市且无自有住户的35岁以下的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2年的房租补贴;对新引进非沈阳户籍且在我市首次购房的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20万元、30万元购房补贴。这些都是力度空前的。

从教育部门看,主要体现在参加国家和省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和举办沈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方面。自教育部2008年举办大赛以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品牌和类型教育的标志。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沈阳市共获得奖牌17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10枚。辽宁省共获得中职奖牌31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21枚。沈阳在全省还是大户,两枚金牌尤其难能可贵,市轻工艺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赛项连续五年获得国赛金牌,市旅游学校酒店服务赛项金牌成为辽沈乃至东北地区国赛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以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已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255枚,其中金牌33枚,银牌98枚,铜牌124枚,成绩在全省位居第一。市轻工艺术学校两名学生成功入围世界技能大赛美容美发项目国家集训队,并有1人进入前10名,成为我省入围国赛的唯一一所职业学校。为培育工匠和劳动精神,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从2015年开始,市教育局与总工会、团市委和人社局共同举办沈阳经济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师生同台、中高职同步、经济区同赛”的创新突破。四年来,有经济区内的79所职业院校、5019名师生参加了比赛,3007名师生获奖,获奖比例达到60%,有3名教师分别获得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5名教师荣获沈阳市技术标兵,5名教师荣获沈阳市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30名教师获得沈阳市名师称号,48名教师获得沈阳市骨干教师称号,315名学生荣获沈阳市三好学生称号,332名学生荣获沈阳市优秀团员称号,28名教师和151名学生获得高级工证书。大赛极好地宣传了沈阳职业教育,多次受到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做出批示。

此外,职业院校创新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如“刘敬贤大师工作室”、“杨建华大师工作室”等,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和“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

感谢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