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接到提案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提案内容,并与您进行了电话沟通,深入了解委员的想法和意见,梳理出了问题清单,具体为:1. 市委、市政府统筹研制我市“教联体”建设推进方案,鼓励和激发社会积极参与。2. 鼓励、激励和支持本地教育专业人士发挥对社会群体教育观念转型的影响力。3. 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教育服务的内驱力。市教育局非常赞同委员在提案中的观点,这与国家新时期的要求和广大家长的需求也是高度契合的。结合委员提出的提案和问题清单,我们向您重点汇报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 一、关于“市委、市政府统筹研制我市“教联体”建设推进方案,鼓励和激发社会积极参与”的建议。市教育局依照辽宁省教育厅2024年10月发布的辽教通[2024]405号《关于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联合宣传部、网信办、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十四部门,制定《沈阳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由市教育局牵头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等单位,落实各自职责任务,完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市、县、校上下贯通推动的,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模式,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关于“鼓励、激励和支持本地教育专业人士发挥对社会群体教育观念转型的影响力”的建议。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面向全市13个区县(市)组建了526支由学校书记、校长、德育领导、骨干教师、班主任、校外专业人士和家长志愿者等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年均开展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专家讲座,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报告等1299余场,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504场。 为普及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浓厚氛围,市教育局制定了《沈阳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建设实施方案》 依据家庭教育基本原理和沈阳市“幸福成长”家庭教育课程体系逻辑框架,开发面向不同学段家长的家庭教育系列课程,针对家长关切的教育问题和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开展订单式培训,举办专题性讲座。大讲堂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举行,时间2小时左右。大讲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线下专场或线上直播的形式,定期开设乡村专场,也根据需要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设临时性讲堂。大讲堂相关信息通过市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公众号进行公布,截至目前,共开设十期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活动,共有万名家长参加线下活动,20余万名家长参与线上活动。 三、关于“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教育服务的内驱力”的建议。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市教育局制定了《沈阳市家庭教育指导师讲师团成员遴选方案》,在全市中小学中遴选具有较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有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经验、有专业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逐级推荐和市级考核,确定为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同时还聘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高尚职业道德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医学等专业的高校学者,共同组建了由85人(不含团队人数)组成的沈阳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讲师团,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下一步,一是建立沈阳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协调机制,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和完善“教联体”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厘清边界,压实责任。二是征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选树一批优秀项目、典型案例,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三是到2027年,所有区县(市)全面建立“教联体”,在全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四是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采用动态管理方式,每年进行考核评估,同时按照20%的比例逐年递增成员规模,形成一支百人左右的家庭教育指导高级团队。五是搭建实体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学校家长接待室、家长夜校、社区共享会客厅,设立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热线,面向广大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网络公益公开课,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加大“教联体”建设工作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联体”建设的浓厚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