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政协四次会议《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提案》(第133号)的答复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5-03-31    】【打印本页】 【关闭

井立新委员:

感谢您对沈阳市青少年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在提案中提出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建议,对推动青少年文化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收到您的提案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教育局围绕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推进方案》《市委教科工委 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具体工作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全市中小学以青少年文化教育为主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劳动模范主题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校园”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活动和工作中展示出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风貌。

一、完善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各校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支持各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普及读本。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各地“一校一案”落实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传播者”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打卡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家庭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参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之“学习劳模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 ”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掘和利用两地红色资源,把深入弘扬劳模精神、延安精神作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理想信念、彰显文化力量、培养良好品行的重要载体。印发《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示范校创建和红色精品校本课程建设推荐活动的通知》,确定了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第一小学等30家单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校,“诚敬”红色印迹课程等27节课为红色精品校本课程。

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坚持“总体布局、统筹兼顾、特色突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围绕政治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选树55个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向全市推广。持续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先后举办的沈阳市“书香校园阅读圆梦”展示活动、全民阅读活动暨沈河区“‘悦’读365”读书精品成果展示活动,线上参与学生逾10万人,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展“文明润校园 有礼好少年”文明礼仪宣讲教育活动、“文明有礼沈阳人”暨“我是文明有礼沈阳娃”活动、“约会劳模 匠心筑梦”沈阳市中小学生主题演讲比赛,进一步引导全市中小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勤学文明、有礼向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加强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育人体系。扎实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全市家长学校积极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充分利用“母亲课堂”等丰富载体,把家长们请进校园,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持续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进行规范督导,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增加专题微课、讲座视频等家庭教育内容,同时与妇联沟通协同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组织开展2023年“童心向党 思政育人”暑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换书”、情景思政课、名师引读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全市5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六、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加强通过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在课程设置上,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开展各类艺术展演、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在实践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让审美素养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七、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青少年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读书活动、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适合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和展览。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持续努力,不断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