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适应乡村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优化乡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接到提案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提案内容,并与您进行了电话沟通,梳理出了建议清单,具体为:1.结合乡村学龄人口变化前瞻性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2.优化乡村学校布局。3.动态调整教育编制配置。4.充分用好冗余教师资源。5.合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 市教育局非常赞同您在提案中的观点,这与国家的要求也是高度契合的。结合委员提出的建议清单,我们向委员重点汇报以下五个方面工作情况: 1.关于结合乡村学龄人口变化前瞻性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为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市教育局开展了课题研究,形成《“十五五”时期沈阳市基础教育各阶段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报告,对沈阳市未来五到十年内的学龄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分学段、分区县提出了资源配置的建议。报告对乡村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乡村学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学校资源配置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沈阳市“十五五”期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工作考虑》,分别从优化学校布局规划、科学调整教师资源配置、探索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对新民、辽中、康平、法库逐县进行了现状分析和资源配置建议。 2.关于优化乡村学校布局。为做好中小学布局规划,市教育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每五年调整一次规划。2025年,将在人口预测模型分析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沈阳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26—2030年)》。对四县(市区)总体的考虑是,维持现有高中、初中数量,小学以现有生源为基础,考虑服务半径,分片区进行整合,稳妥撤并。根据农村地区学龄人口大幅减少的形势,对四县和浑南区、于洪区、苏家屯区等涉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将根据总体布局安排,提出未来五年内具体的撤并、整合建议。 3.关于编制与师资配备。在师资均衡配置上,以沈阳市名优校长(教师)工作坊(室)为核心,全面扶持带动乡村学校校长教师成长,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对乡村教师“点对点”帮扶指导,2024年累计开展活动320余次,专题讲座185场、送课展示737节,集体教研150余次,线上线下交流研讨600余次,辐射校长教师群体2.5万余人次。用活教师编制,为辽、新、康、法地区补充新教师242名。“十五五”期间,将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乡流动趋势、课程改革需求等,指导各区县(市)定期核定教师编制,避免“一刀切”或长期固化编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等特殊情况,灵活采用“班师比”“师生比”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探索“编制池”管理模式,将空编编制纳入区县(市)域共享资源库,按需调配,促进区县(市)域内教师编制合理流动。 4.关于用好冗余教师资源。2024年,我市面向国内公办中小学在岗不在编教师开展急需紧缺教师招聘,将应聘人员年龄放宽至40周岁,录用后,设定五年服务期,为我市中小学校补充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一步稳定了我市教师队伍,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拟在此前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多场招聘活动,进一步补充新教师队伍。深入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意见,持续推动教师交流轮岗,特别是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交流,各区县(市)每年交流教师不少于符合条件的15%,其中骨干教师不少于20%,进一步均衡配置优质师资。鼓励部分师资富余学科教师转任其他学科,进一步探索教师转岗、交流的渠道,使全体教师能够人尽其才。 5.关于合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经过调研,目前闲置的校园校舍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现有的撤并学校,多数为村小,其土地性质多数为集体用地,学校撤并后,校园校舍基本上都由村集体重新利用。目前,沈北新区在处置闲置资源时做的比较好,已经有5所闲置校舍得到盘活使用,下一步,将推广沈北新区的做法,对于用地性质为教育用地的校园校舍,鼓励区县采取一校一案的方式,分类别研究制定盘活举措,通过出租、出借、合作办学等形式予以盘活使用。对可以纳入“公物仓”的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将研究纳入公物仓,在全市范围内调配使用。对仍然处于使用状态、但是学生较少的学校,一是合理、集约使用校舍,按照在用、闲置分类进行管理、维护。二是对闲置的部分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特点,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与街道、社区开展合作,建设社区学院等;或者按照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有关规定,部分出租出借。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