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妮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驻沈高校科研成果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中小学与高校合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科学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大东区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沈阳市第二中学等10所学校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大东区《智慧赋能 培育区域科学教育新生态》案例获得国家级奖项。在我市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简称AILD)全国决赛上,获得全国一等奖61个,全国二等奖133个,获全国三等奖104个,全国优秀奖3个。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得益于与高校的深入合作。如东北育才学校通过中科协“英才计划”平台,建立科学素养大中贯通培养模式,每年约有20-30名学生同东北大学导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科研学习,多名学生获得英才计划全国优秀学员,并获邀参加“世界科学家大会”;沈阳市第二中学与东北大学联合举办两次科技创新冬令营活动;望湖路小学借力东北大学等大专院校,开展了“一十百千万”工程,“即一个核心邀请十位科学院士或专家博导走进学校,指导工作,邀请白名教授专家进校园,为学生做科普讲座,牵手千名大学生参与学校科技活动,近万个家庭关注科学教育,关注孩子科学素养的培育。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搭建资源平台。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指导各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目前,正联合市科协整理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场所、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意向名单,实践场所以高校和科研基地为主体,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与省厅提供的省级名单一并下发,供学校双向选择,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资源平台。 2.充分盘活资源。利用所对接的场馆资源和师资资源,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实践活动。在“请进来”方面,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在“走出去”方面,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3.做好与高校衔接。继续依托高校开展寒暑假科技营活动,建立科学素养大中贯通培养模式,在部分高中开设高校先修课程,鼓励高中生在高校教师学生的引领下开展科普课题研究。探索高中开展科技特长生招生,为高校输送适配的人才。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