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高月轩 提案主要内容:1.健全心理辅导教育机制。2.优化心理健康校园环境。3.提高学校教师心理健康。4.优化心理健康家庭环境。5.优化心理健康社会环境。 主要办复情况:一、关于“健全心理辅导教育机制”的建议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包括: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关于“优化心理健康校园环境”的建议 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向中小学校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等开展个体心理发展、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各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心理健康培训纳入教师、校长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全覆盖,提升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组织各地各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根据结果,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建立“班级—学校—家庭”的心理健康三级预警网络,全面掌握学生亲子关系、家庭变故、人际矛盾、行为异常等动态信息,实现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危机时能有效应对。四是学校结合班队会、广播、升旗仪式、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教授定期进行报告或讲座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心理教育。五是校园内通过设立心灵信箱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自身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增强同伴支持。 三、关于“提高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一是提供专业培训,组织定期的心理健康培训和工作坊,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减少由于角色冲突或不清晰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建立一个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学校文化,使教师感到安全、被尊重和有价值,创建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同事之间的互助网络,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教师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三是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自我恢复,鼓励教师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以此作为缓解工作压力的途径。四是强化职业认同,通过正面的反馈和认可,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提供运动设施或组织体育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减轻压力。五是定期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四、关于“优化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的建议 一是突出示范引领,加强家校合作。在全市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培训和授课,提升一线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公益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通过各级家长学校授课、公益讲座、主题活动等多种途径倡导智慧家教新理念,每年组织全市范围的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活动。三是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开设沈阳市中小学“云园”教育活动专栏,设立齐家亲子和家教讲坛板块,组织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或优秀家长,研制专题微课、讲座视频等,有针对性地宣传解读、传播推广家教法律政策、知识理论以及典型经验,引导家长履行家教法律职责,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家教质量与水平。四是通过组织开展家庭亲子社团、家教宣传日、书写家庭教育日记和好家长评选等品牌活动,倡导传承优良家教家风,鼓励家长认真学习家教知识,做好孩子人生榜样。 五、关于“优化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心理专业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二是关注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优化学生成长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增强自信。三是积极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同合作,建立转介绿色通道,推动医校协同,联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受影响的学生群体,强化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四是会同卫健部门组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团队,为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并做好重点关注人员的专业心理辅导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