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赵 爽 提案主要内容:1.新冠疫情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障碍。2.学生共情能力式微,人际冲突增多。3.疫情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4.新冠疫情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筛查率增加。 主要办复情况:一、关于“宣传社会与情绪学习”的建议 一是利用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性,通过有趣的故事来介绍社会与情绪学习的概念,比如讲述包含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主题故事。二是设计和使用游戏或互动活动来教授社会与情绪学习技能,例如情绪卡片游戏、情景模拟游戏等。三是创建或使用简单的漫画条、动画片段来描述社会与情绪技能,如怎样识别和表达情绪、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等。四是角色扮演和剧场,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或小型剧场表演,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场景中练习和应用社会与情绪学习技能。五是班级会议和讨论,定期举行班会,讨论与社会与情绪学习相关的话题,如友谊的重要性、如何处理冲突等。 二、关于“建立家校社协同的社会与情绪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是加强家校社协作共同防范学生心理问题。推进100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进校园,向学生及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学校要协同家长共同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及时进行调节。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心理专业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二是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实验校建设,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定期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交流,遴选优秀案例。支持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注重收集、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 三、关于“鼓励支持开展社会与情绪学习和教育相关研究”的建议 鼓励教师开展社会与情绪学习和教育相关研究,一是提供专业发展培训,如工作坊、研讨会和在线课程,来增强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支持合作和伙伴关系,鼓励校内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例如建立教师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联系,共同进行研究项目,以及创建教师研究小组,促进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三是鼓励教师将社会与情绪学习和教育相关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使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成果上。通过以上措施,激励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四、关于“全面开启教师社会与情绪教育项目”的建议 将社会与情绪教育素养作为师范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模式、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按照国家要求,认真执行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分学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2018年5月,我局出台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提出要求:“统筹设置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课程方案、编排课表”,“中小学一至九年级要将心理健康课和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统整相关学科课程、地方课程中相关教育内容与课时,平均每周各安排0.5课时,保证每学期分别不少于八课时”。目前,全市中小学里既有教材保证学习内容,又安排课时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相关方面的知识。 五、关于“开发大中小一体化社会与情绪学习相关教材”的建议 将社会与情绪学习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适合他们的发展阶段。二要保证教学内容多样化,要结合文字、图片、活动和互动元素,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三要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与情绪学习技能,并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六、关于“加强青少年群体社会与情绪发展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一是全市教育系统建立起心理测评网络机制,以学校为主体,明确测评标准和程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组织各地各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根据结果,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建立“班级—学校—家庭”的心理健康三级预警网络,全面掌握学生亲子关系、家庭变故、人际矛盾、行为异常等动态信息,实现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危机时能有效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