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政协三次会议《关于“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呼唤人才保障机制新常态”的提案》(第320号)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4-06-22    】【打印本页】 【关闭

提案者:陈  立

提案主要内容:1.组建动态的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及公益指导站2.建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3.提高员工心理团建高质量工作保障。4.形成心理健康评价机制。

主要办复情况:一、关于“组建动态的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及公益指导站”。一是今年我市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民生工程项目,要求各区县(市)教育局建立心理健康大数据预警平台,指导学校春秋两季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筛查。每学期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分类制订实施方案。二是市卫生健康委每年组织市区两级精神疾病防治专业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大学生心理保健日”等卫生宣传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并定期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大中小学校园,针对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教师人群心理问题、失眠问题、抑郁症等普遍关注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义诊咨询,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和教师群体答疑解惑,提升防病意识和能力,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更好的营建良好心理社会氛围,提升家长心理健康素养,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公益系列讲座---家长课堂。该项活动将持续开展一年,每月一期,共12期,围绕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亲子沟通技巧等内容设置12个主题进行宣讲。授课专家均为国内、省内知名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授课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

二、关于“建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议。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市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700余人,配备率达100%。同时市、区分别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引导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规范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和交流工作。二是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在班主任培训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班主任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心态的变化,提升班主任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关于“提高员工心理团建高质量工作保障”的建议。我局重点围绕“查实情、解生忧、见实效”,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成长日记”活动,一生一册,持续跟踪,重点关注,专人负责,专门记录解决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类问题。一是对排查的特殊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类别,按照教师和学生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安排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校领导、中层干部、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及学生信赖的教师分类包保,尽量一对一、一对二,切勿一对多,避免包保流于形式。对老师,以学校为单位,围绕着家庭困难,情绪波动大,周边发生变故的老师,开展排查实施动态管理,由区教育局中层干部和校领导包保负责。二是针对包保老师存在的问题,分析研判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形成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向学校、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协同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坚决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形成现实危害。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健康成长。学校要每周召开专题会议,了解包保教师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及时调整帮扶化解策略,确保将问题隐患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市教育局统一制发“成长日记”本,下一步将还开发制成电子日记,为包保教师统一配发账号和密码。

四、关于“形成心理健康评价机制”的建议。一是要求我市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定时入校抽查,将开课情况纳入对各区县(市)教育局的月考核中。二是我局每年下发通知,组织一次对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各区县(市)教育局也会不定时组织辖区内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要求各区县(市)在对校长教师培训过程中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培训的内容。三是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公益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通过各级家长学校授课、公益讲座、主题活动等多种途径倡导智慧家教新理念,每年组织全市范围的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