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赵 爽 提案主要内容:第一,转变教育单一的功能观,充分挖掘和发挥教育多功能属性。第二,提升教育在我市“三大转型“任务中的战略站位。第三,鼓励教育系统内部协同,激发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影响力。第四,加强专业化教育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第五,完善我市教育制度体系,发挥教育评价制度的引领功能。 主要办复情况:(一)强化创新,开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新赛道 2022年末,沈阳成功获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试点城市。创建以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典型改革经验100余项,31项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5项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3项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和全省典型经验交流20余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0类110余项,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宣传报道120余次。下一阶段,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推进三方面: 一是聚焦关键问题,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改革攻坚赛马活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突出“小切口”和示范性相结合,计划遴选出30个基础较好、成长性强的重点改革项目,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难点项目,挖掘亮点,形成一批可供复制、可供推广的成果经验,不断增强沈阳教育幸福指数。 二是聚焦关键领域,强化综改实践探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着力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早期培养上构建体系、搭建通道;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国家试点城市,在三年成效显著上交好沈阳答卷。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综合创新发展。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包括配备相应的实验室、运动馆、活动驿站等场馆硬件设备;加大软件支持力度。包括引导各校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设施,支持社团建设与开展活动等学校内涵建设;加大专家指导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各实验项目进行跟踪诊断、指导;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开展教育教学相关交流合作,开展典型宣传,召开优秀实验项目展示交流现场会等活动。 (二)围绕中心,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新定位 在职业教育方面,沈阳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省内率先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已组建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率先建立国际“双元制”培训交流机制,产教融合试点经验全国推广,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激励表扬。下一阶段,将在现有良好基础上重点推进三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本专科学校建设,推进沈阳大学、沈阳医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支持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举办高等专科学校,提升本专科职业教育院校数量。构建联合培养新机制,培育更多优质中职学校和重点专业,与省内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建设120个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30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实行职业院校送课行动。加强涉农职业学校建设,开展面向农民的技能培训。 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通过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标准,打造一批核心课程、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实施提质培优行动,全面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出台中职学校评价细则,开展星级专业评估,培育6个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20所市级特色优质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实施优秀校长、种子教师培育计划。深入实施校企双向流动。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校企双向流动机制,设置实践流动站,聘请企业人员到校工作,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 三是稳步推进“三融”系统改革。围绕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构建职普融通新机制,深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完成100所中小学与20所职业院校结对。总结综合高中试点建设经验,制定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融合衔接落地方案。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等为基础,优化培育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培育科教融汇新动能,引导院校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群”与沈阳经济“产业群”对接,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服务大局,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助推新发展 全市4所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不断加快,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及创新领域发展,新增专业44个,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141场,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103个,参与重大项目313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36个,进一步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一阶段,在现有良好基础上重点推进三方面: 一是实施高校服务发展行动。制定我市支持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支持高校建设,鼓励引导驻沈高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二是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在沈高校调整优化定位和布局,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结构,进一步支持高校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人才培养。以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沈阳市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三是开展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吸引更多毕业生留沈就业创业。持续落实《沈阳市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莘莘学子 逐梦沈阳”专项行动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做好各项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沈就业创业,为我市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