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王立刚 提案主要内容:(一)教师方面 针对“佛系”“躺平”问题。建议:完善教师考评体系、激励机制。建立教师工作全方位、多渠道评价体系,将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立足日常工作考察人才,让能干事的同志得到重用。 针对“不敢管”问题。建议: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凡是在法定权限内的教育行为,应当旗帜鲜明依法保护和免责,不能让手中的戒尺变成烫手的山芋。二是媒体报道应客观公正。 针对“上课成副业问题”。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教师不必要的统计工作,或安排专人处理这些非教学任务。 (二)学生方面 一是德、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欠缺,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心理病症,特别是抑郁症低龄化的问题突出,引发社会堪忧。 建议:合理安排课程,促进五育并举 1.小学阶段:建议加强课外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初中阶段:建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不数典忘祖,让学生在经典浸润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高中阶段:建议加强对外交流,向名校学习,通过“外引内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4.建议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教育。如:烈士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祭祀先烈扫墓活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5.建议将劳动、体育、美术、音乐课程开齐、开足。 6.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这方面,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建议学校方面: ①注重挫折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机会,有意地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 ②发挥心理健康课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按低中高年龄特点,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开设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课堂,家校共育,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③对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在结对子帮扶的过程中要注重“精神资助”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应有功能。 (三)教学设备方面 教学电子设备老化、损坏严重,以法库县为例:目前,全县中小学有录播教室近40个,有近一半的录播教室不能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940余块,目前140余块无法使用,勉强使用的也已因老化,图像不清晰;全县计算机教室数量63间,其中12间无法使用。 不能让孩子们输在信息化时代的跑道上。建议一是积极争取省市补助资金;二是县财政大力支持;三是利用市场驱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主要办复情况:一、主要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成立幸福教育理论研究团队,邀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围绕幸福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建立与幸福教育相配套的教材、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出台《全面振兴新突破沈阳教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幸福教育民生工程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经市委深改委、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文实施,形成全市合力,推动幸福教育走向深入。 (二)突出项目引领,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幸福教育建设工作,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定幸福教育相关工作。市教育局党组集中学习、全市教育系统广泛讨论政策要求,持续提升幸福教育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开展“强党建、优教育、育人才”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与辽宁大学共建思政课一体化基地,获评省级党建工作示范校6所,市级党建品牌达到127个。 二是突出“双减”引领。作为全国9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双减”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压减,现有培训机构全部接入资金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行业党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办学选树机制,创建规范办学机构37家,教育执法队伍建设经验全国推广。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名师在线”公益课堂,在线直播624场、累计免费服务学生21.4万人次(截至4月初)。全面提高校内教育教学、作业管理及课后服务水平,学生作业管理整体满意度98.7%,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6%,国家“双减”工作快报刊发我市经验做法28次。 三是突出综合改革引领。2022年末,我市成功获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试点城市。创建以来,成果丰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典型改革经验100余项,31项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5项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3项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和全省典型经验交流30余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0类110余项,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宣传报道120余次。 四是突出“两邻”建设引领。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进村屯,在省内率先出台《幸福教育进社区行动计划》《幸福教育进村屯行动计划》,建成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12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300个,开发课程22门,累计送课11.2万课时,获评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三)强化重点突破,提升幸福指数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教育系统党建质量。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其一、全面系统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形成制度性成果23项,经验及成果在全省、全国座谈会上交流,被市委评为“好”等次。其二、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典型经验全省推广,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典型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开展市管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其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查处教育领域损害教育公平的腐败问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评选“清风校园”35所,“一网通办”驻厅办获“清风辽宁政务窗口”称号。 二是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三个健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作出的“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举提升学生“三个健康”水平。其一、以“大思政课”建设涵养心灵健康。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44所中小学校与9所驻沈高校共建基地,率先开展“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建立思政教师进党校培训体系,专职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全覆盖,创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基地100余个,评选市级思政课“十佳”教师30名、市级星级社团145个。市教育局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其二、以多样联动机制促进身体健康。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4.7个百分点,完成全市中小学生体检筛查和视力检测,于洪区、辽中区获得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6所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数量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率先在省内组建体育专委会,建立“平时练、假期赛”学校体育竞赛新模式,举办“市长杯”“和平杯”等高水平足球赛事,获多项全国冠军,时任省纪委书记刘奇凡作出肯定批示。其三、以家校社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在线心理档案测评系统和心理大数据预警系统,实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成长日记”活动和“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十项关爱行动,一对一跟踪教育心理异常学生。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100余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400余次,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同比下降20.83%。 三是坚持优质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项关键指标全省领先。其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4993万元,投入市级资金1.2亿,新增公办幼儿园20所、普惠幼儿园18所,普惠率达89.2%。率先在全省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至高中阶段,实现15年就学全免费,全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7%,在册适龄儿童安置率达到100%。其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组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展联盟,综合改造40所乡村学校,为5所学校建设气膜运动馆,与16所都市圈义务教育学校签订“结对”合作协议,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保持100%。其三、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优质高中招生比例提升至70%,高出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创建20所市级特色普通高中,市级优质高中占比提升至95%。推进浑南区、于洪区建立二中、育才分校,有序扩大优质高中资源。 四是坚持服务大局,助力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进一步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其一、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在省内率先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用近2000名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兼职教师;组建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率先建立国际“双元制”培训交流机制,产教融合试点经验全国推广,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激励表扬。其二、支持市属高校加快内涵发展。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及创新领域发展,新增专业44个,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141场,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103个,参与重大项目313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36个。 五是坚持激发活力,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更新迭代,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更好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其一、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建设。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枢纽的市级平台。出台“互联网+教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大东区获评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参加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并作经验交流,两所学校智慧课堂入选全国“智慧校园创新案例”,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蝉联最高奖项。其二、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遴选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7个、实验校50所,皇姑区教育局及7所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经验全国交流。 六是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教育问题。其一、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面向社会招聘3780名教师,为东北育才双语学校“民转公”招聘139名教师,平稳顺利完成学校改制。建成名优校长工作坊50个、名优教师工作室100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全国先进2项、全国优秀案例1项。出台史上最严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查处新规,开展严禁教师收受礼品礼金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其二、打造老百姓更加满意、更加便利的教育公共服务环境。投入8000万元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乘坐校车费用。在全省率先实行线上小学新生普查报名和小升初跨区升学登记,积极协调解决浑南中科实验等民办学校招生办学难题,从根本上化解乡村教师信访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