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范 民 提案主要内容: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培养引进工业互联网人才的规划。二是在普通中小学、职业院校及本科高校中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工业互联网专业建设。三是布局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为我市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企业要强化工业互联网人才意识,将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主要办复情况:一、积极制定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规划。新伟书记、志成市长多次强调,高校是沈阳的宝贵资源,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指出校地要更加紧密携手,全力开创不负时代、不负重托的崭新篇章。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多次专题研究高校发展,全力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与边缘计算创新应用,推进信息物理系统(CPS) 深层设计、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工业软件研发,开发工业软件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加快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从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各环节出发,加强管理、运维、技术、服务等多维度、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保障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布局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新兴学科,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依托“兴沈英才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引导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培养方案等建设。 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共建产教融合研究所,助力其通过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新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同时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与我市龙头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博士工作站,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标准制定,解决数字化转型难题。打造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市属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与中小企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面向高职、中职院校骨干教师开展工业互联网系统应用等师资培训项目。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培训需求,组织常态化技能培训。实现“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实际应用,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二、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体系。我市中小学普遍开设科学素养课,建设100所左右的智慧校园,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基础。 推进驻沈高校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和专业体系。自2019年起,我市累计投入17.9亿元专项资金,定向支持东北大学、17所驻沈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我市20条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东北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实现我省A+学科零的突破,沈阳农大等高校的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驻沈高校累计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6个,成为全国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驻沈高校开设有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点)20多个。支持东北大学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在学科体系设计中,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需求,参考行业最新工业互联网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提出结合实际、注重实践的工业互联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关注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需求,研究制定职业能力标准,鼓励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和一线工程师组建混编式教学团队,深入模拟企业生产场景,研究制定项目化课程实施方案,将企业实训案例搬进课堂。 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支持沈阳蓝英工业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技术合同专项项目4项,拨付补助资金97.98万元;支持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建设“数字孪生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拨付补助资金100万元,促进企业将优质成果熟化、孵化为实用技术。支持驻沈高校、科研院所“基于人工智能旋转振动监测算法与系统的研发”、“工业互联网园区智能软件系统研发”等转化至本地企业的项目58项,拨付职务完成人补助资金139万元,大力促进科研人员与我市企业开展合作,促进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转化。 三、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建设多领域专业研究所,形成多领域协同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推进沈阳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在沈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专业技术、项目、人才和服务资源集聚。我市将积极探讨建立完善的教育实训体系和规模匹配的教育培训基地,不同于传统技能培养方式,产业数字化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建立起新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产业、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标准,探索以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建成“教研-教学-产教”的链式生态,摸索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规划建设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科研基础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优质企业、驻沈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3年我市建有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省级职业技能示范基地和7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先后开展数控加工技术、3D打印、工业机器人、工业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训练师等职种建设。2023年遴选出10家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年培养培训数字人才超过3万人,职种主要有JAVA、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建模、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等,就业率达到92%以上。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等24家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了大数据开发、软件系统操作、工业机器人操作及应用等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800余人,就业率达到80%。 四、引导工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盛京工匠培养等人才工程,健全“人才+项目+基地”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在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家团队和顶尖创新创业人才。面向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引进行业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壮大大国工匠和职业技能人才。自2019年开始连续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通过举办数字化转型对接大会、工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专题夜话、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专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主任联席会等活动,为互联网工业企业创造条件推进互联网数字化转型。 市工信局连续多年举办精益管理培训班,通过优化实化工作方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选树典型推广经验等方式,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普惠+精品”结合,“传统精益+数字化”结合,持续不断推进精益培训。培训向全市关注的重点领域和装备制造业倾斜,细分产业领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班、精益培训班,开展分县区、分行业、分领域,专项化、定制化、系列化、精准化等特色培训。 我市持续推进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奖励工作。2024年,按照《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版)》(沈人才领〔2024〕1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沈阳市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奖励工作,力争支持不超过70名我市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在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专项政策中,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方向,支持东北大学“工业互联网‘感—传—算’协同优化技术研究”、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易开窗分支光缆的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13项,拨付补助资金125万元,进一步支持我市各类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工业互联网、数字信息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推动工业互联网企业和相关领域企业创新合作,建立人才交流、产品对接、成果转化的高品质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融通发展,营造我市工业互联网开放多元包容的发展环境。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机构、高校和重点企业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对接活动,深化国际合作,鼓励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沈阳国际软件园、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园区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沈布局,吸引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