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政协三次会议《关于高质量发展中职教育,助力沈阳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提案》(第033号)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4-06-22    】【打印本页】 【关闭

提案者:吴  际

提案主要内容:一是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二是推动职普课程改革,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三是打造职业教育共建联合体,大力推广产教融合。四是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提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要办复情况:一、近几年在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沈阳都市圈建设上的工作基本情况

2020-2022年,我市连续3年因“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获得省政府表扬激励。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职业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增强民办职业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二是强化政策供给。出台《沈阳市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实施方案》《沈阳市“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沈阳市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流动工作实施方案》《沈阳市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通过政策规划引领、具体政策落实,为沈阳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组建19个职教集团,打造10个国家、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开设企业订单班116个,组建3个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四是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服务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两年,我市职业院校新增113个、撤销18个专业,有80%在校生就读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专业,每年本地就业率在85%左右,成为辽沈地区产业工人的重要后备军。五是是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将职业教育与社区(村屯)幸福教育课堂建设有机结合,建设120个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开设30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打造5所区级标准化老年大学,组建8000人以上的社区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发20门以上的社区公共服务课程以及社区居民个性化课程。六是谋划区域合作。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获批以来,七市一区在职业教育上积极寻求教育一体化发展,人才一体化培养。成立都市圈职教联盟,共同组织实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社会、企业挖掘选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在推进职普融通上的几点做法

一是在招生政策上,坚持中职招生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已实现统一招生平台、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填报志愿、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和统一备案。二是在学籍管理上,实现了普通高中学籍可转中职学籍。三是在职业启蒙上,制定下发推进普通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工作通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到2024年,全市参与职业启蒙教育活动的中小学达到了110所,对接中职学校达到了36所,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达到140余个,参与中小学学生突破了1.8万人次。四是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在沈阳市奉天高级中学、沈阳市第七十六中学、康平县第一高级中学和法库县第二高级中学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同当地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办学。综合高中按普通高中招生入口,并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学生入学后统一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综合高中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书,并以普通高中学生身份参加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在就读期间愿意分流到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可获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并以职业学校学生身份参加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三、当前推进职普融通的主要堵点和困境

尽管在推进职普融通上,我们做了一点工作,但从实际上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渗透融通机制仍未有效建立,职普融通的路径还存在诸多障碍、效果还没有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接受认可程度还需时日,目前,普通高中教育在家长、学生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到中职学校就读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不得已为之。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流通不畅,现在每年只有个别高中学生转入中职学校,而中职学生转入高中基本为零。三是职业教育高位资源供给不足。职教高考政策空悬,职业本科招生计划较少,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支撑不匹配,影响了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现,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想法思路

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出的整合教育资源优势、推动职普课程改革、大力推广产教融合、探索科教融合等四条建议,正是沈阳中职教育持续发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就此,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着力构建市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沈阳大学、沈阳医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支持沈阳开放大学探索转型发展。支持技工院校提档升级。持续开展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区域结构布局,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有效衔接。

二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重点实施办学条件达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专业动态调整、数智融合职教等四大工程。

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加强校企双向流动,推动职业院校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等方式到校工作。全面加强高素质专业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深化“订单班”培育,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育教学实施。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并取得运作成效。

五是推进职普融通。积极呼吁省级部门出台更具指导性的职普融通实施意见,呼吁尽快出台职教高考政策落实举措。进一步深化职业启蒙教育,设计职业启蒙课程,促进职普教师协同育人。

六是推进科技融汇发展。支持职业院校搭建产科教一体化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推进“企业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加大校企协同科技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