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政协三次会议《关于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巩固拓展“双减”改革成果的提案》(第009号)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4-07-05    】【打印本页】 【关闭

提案者:井立新

提案主要内容:1.建立五育管理体系。(1)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强化德育课程。(2)提升智育工作水平,优化智育课程。(3)强化体育锻炼。(4)打造美育工作特色,完善美育课程。(5)加强劳育工作实效,构建劳育课程加强劳动教育。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3.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4.加强监管力度,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主要办复情况:一、关于建立五育管理体系的建议。沈阳市全面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途径、丰富育人形式、深化育人内涵,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一,以德育培根铸魂。培育市级中小学优质德育品牌,市级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先进单位以及评选市级星级社近百项。推进“中华传统八德进校园”,累计评选“明德少年”约2万人。25所中小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组织开展“打卡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童心向党 思政育人”等实践活动,以“牢记殷殷嘱托  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组织“开学第一课”,参与人数近80万,中央电视台进行报道。其二,以智育启智增效。严格执行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完善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指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开齐开全国家规定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都有自习时间、都能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开展教研筑基提质行动,开展“名师在线”公益活动,提供在线优质课程。

其三,以体育强基固本。率先在省内组建体育专委会并评选体育品牌学校。建立“平时练、假期赛”学校体育新模式,举办各级各类赛事,参与人数超过10万。获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高中女子组冠军,包揽全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高中男子组、女子组冠亚军。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共组建校园足球队782支,省委常委刘奇凡给予多次肯定性批示。推进赛艇进校园,举办赛艇嘉年华活动。其四,以美育润心启智。近一年,我市3个艺术专委会开展专项活动50场,参与师生5000余人,评选美育品牌学校30所。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市荣获一等奖11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3%。开展全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举办各类美育活动,参与师生5万余人。推进“戏曲进校园”,评选特色学校21所。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艺术交流展等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参与人数及作品均创历史新高。其五,以劳育锤炼意志。组织参加2022-2023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61项,市教育局获评全国决赛突出贡献奖。大东区、铁西区获评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区,10所学校获评第二批辽宁省劳动教育示范校。下一步,我市将在完善“五育并举”体系上求突破。实施“五育并举”育人提升行动,构建小学阶段兴趣化、初中阶段多样化、高中阶段专项化的体育、美育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系,落实“教会、勤练、常展(演)”任务,推进学校“一校一(多)品”特色发展,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全年实现体育、艺术“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品牌学校、近视防控特色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数量达到260所。

二、关于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的建议。全市明确了“校外治理、校内提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提出以“双减”试点为引领,打造幸福教育品牌,各项试点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任省长刘宁、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到我市调研指导,给予高度肯定。《国家“双减”改革每日快报》7次刊发我市工作,《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经验。全市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沈阳教育发布等方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解读政策,仅沈阳教育微信公众号“‘双减’进行时”专栏累计阅读量就达5000万次,为“双减”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舆论氛围。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接受各方监督,动员群众参与,促进社会共治。下一步,我市还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宣传作用,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动员教育,赢得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对“双减”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加大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政策宣传和形势宣讲,引导有关机构稳妥转型。同时,建立健全分析研判和应急反应机制,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科学应对、依法处置。

三、关于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建议。巩固拓展我市2017年以来实施的“弹性离校”经验,实施课后服务2.0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学生参与率保持在96%以上;在小学试点开展寒暑假托管,参与学生17.3万人次,有效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坚持学生完全自愿、先审批后开展的原则,开展周六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个别答疑、体育活动等服务。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安排1.47亿元专项资金保障普惠性课后服务,个性化课服务按照每生每月不高于200元的标准由家长承担,90%的经费用于人员补助。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各学校在以校内教师为主的基础上,聘请3290名校外专业人士参与个性化服务,探索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劳动、阅读等服务,成立兴趣小组和社团1.5万个,课后服务吸引力持续增强。我市浑南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构建多元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的经验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下一步,我市还将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遴选、使用、退出机制,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等场所向学生开放范围,探索周六课后服务方式,全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四、关于加强监管力度,持续规范校外培训的建议。我市坚持从严治理,有力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从2021年7月起,滚动开展了3轮次专项治理,重点治理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开展培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内部管理混乱、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隐形变异培训等重点问题,累计排查机构3.9万家次,处理处罚机构871家,责令停止办学297家,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103起,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全面排查清理违规培训广告,整改拆除违规广告牌匾1025处,全市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二是持续规范办学行为。从严规范审批,全市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按照“提标准、控数量、保质量、保发展”原则,细化制定设置标准,落实年检年报制度,通过剥离业务、转型等方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一个月完成“营改非”工作。积极推进分类管理,制发《关于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职责的通知》,按照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妥善移交日常监管权限;对暂时无法明确分类的,继续由教育部门主管,有效防止监管真空。从严资金监管,九城区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模式,建立全市统一收费监管平台和统一缴费入口,所有机构全部入驻平台,全面加强资金风险管控;4个农村县(区、市)实行风险保证金模式,保证金100%缴存到指定银行;出台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政府指导价政策,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从严规范服务行为,全面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文本,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培训时间、内容、师资、资金、广告等监管,对问题严重的机构,及时约谈机构负责人。三是选优配强工作力量。在市教育局成立专门处室,负责全市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增加4个编制;全市13个区县都明确专门监管科室,成立了教育综合执法队伍,监督执法力量显著增强。市区两级“双减”专班通过“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等多种方式,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做到依法依规执法。下一步,我市还将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治理“黑机构”,全面清理违规广告,全面推行校外培训机构招生及教材备案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办法,重新审核登记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年底前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加强机构预收费监管,通过采取建立预付款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