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红色+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议》(第0487号)的答复杨昕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红色+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沈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以政治引领、课程渗透、实践体验、文化熏陶等方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推动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印发《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思政课为核心,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红色元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雷锋、劳模、航天等优质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开发红色精品校本课程,打造经典线路,建设一批具有沈阳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实现红色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发挥育人功能。组织开展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整合两地红色资源优势,搭建红色主题教育、红色互动研学的共享平台,开展思政教学、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线上游览等交流活动20余场,参与学生3000余人次。 二、 构建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 1.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阶段强化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阶段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大学阶段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案,明确各学科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要求。引导教师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例如,在历史学科中,深入讲述中国近现代史,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和民族奋斗精神;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建立思政教师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思政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4.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与利用。丰富红色教育资源。目前,沈阳市已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这些基地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等历史时期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此外,还积极挖掘和整合各类红色资源,包括抗战遗址、革命纪念地等,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将红色教育基地纳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内容。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现场教学、红色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承红色基因。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印发《沈阳市中小学生校外必修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千余次,进一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三、深挖沈阳抗战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结合重要纪念日和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沈阳抗战历史和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沈阳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红色+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深入挖掘沈阳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