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切实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建议》(第0529号)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4-06-22    】【打印本页】 【关闭

建议人:邓  华

建议主要内容:1、政府依法规范和明确家庭教育责任。2、家长参加学习和培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实效。3、继续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建设,形成全社会助力青少年成长的合力。

主要办复情况:一、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平台

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平台,能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紧密地联系,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与了解,提高合力。比如,在学校开通互动窗口,让家长或者学生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其他社会志愿者随时表达想法,就有关组织的相应活动进行商讨,围绕活动实施方案如何拟订以及其可行性,包括其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等共同协商解决。

二、成立教育互动互助委员会

在家校合作中,学生、家长、学校积极地联系互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秉承自愿原则,让家长担任委员会成员。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下,成立与家长委员会类似的教育互动互助委员会。教育互动互助委员会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积极沟通交流,协调各主体的关系以及对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设计与指导。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等活动

家长对自己孩子期望值普遍都是比较高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无形中都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因此,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当家长提高了教育水平与能力,自然也会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敏锐捕捉以及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一些浅层的心理问题能进行及时疏导。学校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走进社区活动,邀请家长、学生以及社区的群众参与其中,具体的内容可围绕家长与学生较关心的问题,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如何克服心理误区等。学校以及社区也要增设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辅导站,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到社区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帮助社区群众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在学校,教师可随时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而放学之后,家长可通过电话咨询学生的情况,有困惑时可随时到学校或者社区的心理咨询室进行现场咨询,从而获得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达成家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家校合作,要从表面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层次的合作,保持积极沟通、密切联系,建立互通有无的双向沟通,其合作内容要体现连贯性,合作方式也要多样化。一是随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讨论一些学生在校的行为或者出现的问题,深入交流,各抒己见,提升学校以及家长的教育水平,切实将以往的家长通知会变成家长集结智慧的研讨会。二是组织开展多彩的亲子活动。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家长经常忙于自己的工作。“双减”政策实施后,留给家长与孩子更多的交流时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加强情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群策群力,建言献策,相互支持与配合,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进步。而家长也能更理解学校,跟着学校教育的节奏,督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与意见,从而产生最大化的家校合作效益。四是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学校与家长建立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了解课间户外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学校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评估和优化户外活动计划,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学校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社区的教育成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有效补充,一是社区可不定期开展论坛活动或讲座。如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多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一方面,开设社区论坛,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二是社区办好家长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成立家长学校,可由学校牵头,社区进行创办以及日常的管理,由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员,或者聘请心理方面的专家、讲师等成为家长学校的顾问,使这一学校无论是在师资还是教学内容上更能体现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