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174号)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4-04-29    】【打印本页】 【关闭

建议人:梁  莹

建议主要内容:1.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引导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4.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5.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6.加强人才一体化培养,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7.强化素质教育。

主要办复情况:一、关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多次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目标开展调研工作,例如在2022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的有关要求,我们以“增强职业教育专业对接我市主导产业紧密度,为沈阳新时代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目标,成立了工作专班和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和线上访谈、问卷的方式,开展“沈阳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况大调研”,累计走访行业协会、企业、学校19所,收集调查问卷4.8万份。通过开展调研,精准把握了企业人才需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围绕调研结果,我市加快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沈阳乃至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2022年我市职业教育因“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的表扬激励;在2023年6月,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成为全国典型案例,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近几年来,我市围绕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关要求,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出台《沈阳市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实施方案》《沈阳市“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5个政策文件,设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地方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支持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三是推进职普融通。连续3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参与人次累计达到5万人次;打通普通高中学生到中职学校就读渠道,普通高中学生在高二上学期结束前均可到我市中职学校就读。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19个职教集团,打造10个国家、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开设企业订单班116个,组建3个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选建37个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4个“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69个大师工作室(站),“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双元制”人才培养规模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效果显著。

三、关于引导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议。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光靠“闭关修炼”、“单打独斗”,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近几年来,我市通过举办“双元制”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大会等大型活动,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学校接近1000所。每年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有利政策,社会对职业教育印象大幅改观。联合鞍山、锦州等都市圈城市以及市人社、总工会等部门连续8年举办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社会、企业挖掘选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关于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方面,近年来,我市将职业教育与社区(村屯)幸福教育课堂建设有机结合,累计建设180个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开设30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组建了8500余人的社区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发25门社区公共服务课程以及社区居民个性化课程,对城区和农村有技能提升需求的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活动开展以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好评。

四、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建议。近年来,教育和人社部门积极落实职业院校培训工作任务,利用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通过组织开展“技能惠民生”、“惠民长街”、“职教大集”等活动面向居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达到20万。同时,为破解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培训操作的实际问题,联合市人社、财政等8部门在东北地区率先出台《沈阳市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相关工作经验得到中国教育报报道。

五、关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对标国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要求,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并取得较好效果。全力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达标工作,达标率达到省考核指标要求。全市13所中职学校和44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优秀学校和优质专业(“双优”)立项建设单位,“双优”中职学校数量位居全省首位。紧密围绕沈阳市“五型经济”和20个主导产业群,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以来,指导各中职学校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宠物养护与经营、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社会、企业急需专业61个,撤销不适合产业及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整体发展且连续3年以上未招生专业35个。截至目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达到113个,涵盖装备制造、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电子与信息等17个专业大类,80%以上的在校生就读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专业,基本覆盖我市振兴发展的支柱产业。

六、关于加强人才一体化培养,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建议。近年来,我市逐年扩大“3+2”中高职衔接培养招生规模,努力提高我市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层次,目前我市18所中职学校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等29所大专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每年招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202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我市法库县职业教育中心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实现人才一体化培养。经过几年努力,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达到56%,职业教育更有学头、更有盼头、更有奔头。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因权限归属问题,我们将积极向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呼吁,尽快完善或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七、关于强化素质教育的建议。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一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定《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考核细则》,明确要求国家规定的文化基础类必修课程开齐开足,教材选用和订购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注重素质提升。指导学校紧密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三是坚持榜样引领。每年均在职业院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沈阳鼓风集团、沈飞集团等一线技师为学生讲述工匠故事,诠释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