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建议》(第0473号)的答复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2-12-09    】【打印本页】 【关闭

关于加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建议

(第0473号)的答复


邵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与我市全面推进“幸福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结合您关心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我们重点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重要领域之中,认真执行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在地方课程《人与自我》和校本课程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每周安排0.5课时,分学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目前,全市中小学里既有教材保证学习内容,又安排课时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相关方面的知识。二是畅通学生心理不良倾向筛查渠道。要求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不良倾向筛查,建立重点关注人群档案,及时结合筛查结果开展分类分级干预。校园内通过设立心灵信箱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自身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增强同伴支持。三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市教育局投入专项资金536万(占当年设备经费投入的6.41%)用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施设备的更新和完善。目前,全市中小学均已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有效开展在校学生心理咨询活动,每个工作周内,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

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议

一是开展能力培训,提升师德素养及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在职教师日常培训当中,将教师心理健康成长、情绪管理、职业荣誉感等内容纳入其中,让教师师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同步提升。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每年利用市级培训资金开展沈阳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项培训,提升心理教师对学生及普通教师心理咨询辅导能力和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

    二是以点带面,开展教师心理评估工作。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同步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我市很多区县对教师心理评估有了初步探索:如沈河区在对教师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依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教师开展心理测评,进行结果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沈北新区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辽宁华心理的云平台大数据心理行为分析系统,通过科学有效的筛选、训练、日常监护、重点干预等一系列过程管理,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发展方向、个性特点、职业素养等多种素质进行综合分析,助力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

    三是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在班主任培训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班主任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心态的变化,提升班主任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下一步将继续督促各区县高度关注教师师德及心理健康工作。一是将心理评估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新教师考核录用的重要参考;二是鼓励各区县各学校学习沈河、沈北模式稳步推进教师心理测评工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对教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个别教师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依托各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及心理咨询室进行干预,有必要进行工作调整;三是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关心关爱教师,特别是要重点关注高三、初三等压力相对较大的人群,加大评估频次,扎实筑牢教师及学生身心健康守护网,为打造沈阳幸福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源动力。

三、关于“用多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领青少年建立健康心态”的建议

一是学校结合班队会、广播、升旗仪式及心灵信箱、聘请知名的心理专家、教授定期进行报告或讲座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心理教育。二是以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剧活动为载体,努力提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沈阳市第七中学、沈阳市回民中学等多所学校的作品先后获得辽宁省校园心理健康剧展评一等奖。三是强化初高中学生军训,开展挫折教育。做好学生军训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按照《教育部国防部关于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下发关于做好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按照新大纲要求明确教学时长和实训内容,确保训练取得实效,通过新生入学季的军事化管理和训练,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顽强拼搏、勇于进取、不怕吃苦的精神,2021年我市共计3.8万余名初高中入学新生参与军训。

下一步我局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双减”试点为引领,以幸福教育建设为主线,扎实开展“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打造幸福教育品牌专项行动,加快办出舒适、兴趣、充实、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教师在执教中体验幸福、群众在教育发展中获得幸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孩子的校内校外生活,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