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议》(第0556号)的答复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1-05-08    】【打印本页】 【关闭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议》(第0556号)的答复

姜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接到建议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建议内容,并与您进行了电话沟通,深入了解您的想法和意见,梳理出了问题清单,具体为:1.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素质教育。2.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3.充分利用校外的传统文化德育基地。4.各校挖掘自身独特的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课程。5.注重老师传统美德教育。

市教育局非常赞同您在建议中的观点,这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也是高度契合的。近年来,沈阳市教育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校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您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清单,我们向您重点汇报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

一、关于“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议。多年来我市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以主题班会、升旗仪式、课程渗透、实践活动为工作抓手,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教育氛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榜样引领和德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孝亲尊师” “学守则、讲规范、见行动”“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等主题教育活动,研制了分阶段、具体化、相衔接的中小学《品行培养手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品德,提升文明素养,加强素质教育。

二、关于“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的建议。我市严格依照《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辽教发[2016]91号)以及《沈阳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意见》,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语文、历史、道德和法治属于国家课程,将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以上三门课程教育教学相结合,将育人目标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三、关于“充分利用校外的传统文化德育基地”的建议。沈阳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都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实现了体验式学习,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互相探讨、交流,能够丰富书本的教育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沈阳市教育局连续6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和博物馆进校园活动,22家博物馆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每年约25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感受沈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丽沈阳的深厚情怀。

四、关于“各校挖掘自身独特的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课程”的建议。鼓励学校结合实际研发校本教材,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传统文化名师来学校为学生们进行现场展示,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教师培养和培训,结合实际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传统文化名师作为学校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开展专项培训课程,培养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指导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五、关于“注重老师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议。注重师德教育,组织教师重点学习《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辽宁省中小学作业管理“十要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等文件精神,开展师德100题答题活动。组织师德典型选树活动,加大优秀师德事迹宣传力度,弘扬师德正能量。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老师。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教育局

                           202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