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和高校联合创建产业学院的建议》 (第0860号)的答复

【来源:沈阳市教育局    日期:2021-05-13    】【打印本页】 【关闭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和高校联合创建产业学院的建议》

(第0860号)的答复

李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和高校联合创建产业学院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市教育局以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引导驻沈高校依托优势学院专业,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一是着力集团办学,推进校企融合。先后与宝马公司和新松公司签订职业教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广泛开展集团办学,通过联合开展基地共建、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互训、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就业创业等工作,推进就业、职业、产业、行业、企业等“五业联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辽宁省汽车服务职教集团、全国路桥职教集团、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和辽宁省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成员均超过100家,相关企业年均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二是着力试点改革,推进协同育人。2015年,教育部实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沈阳市11所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级试点单位,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沈阳机床、华晨宝马、沈阳地铁、本钢集团等规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市教育局以“沈阳市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开展“1+1+N”双元体系探索,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探索沈阳本土化人才培养范本。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与华晨宝马、德科斯米尔、欧福、宝驰等德企共同开展双元制订单人才培养,形成了的课程项目化、师资认证化、设备生产化、基础通用化,使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和技能培养贯通的“四化三贯通”双元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着力体制创新,推进多元办学。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探索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化运营模式,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软件学院作为股权明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学院,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沈阳大学与深圳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讯方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申报人工智能专业获批,并完成首批学生招生工作。

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难,应届毕业生适应岗位周期长增加企业用人成本,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等问题,各类人才供需存在失衡的现象。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目标经过四年左右时间,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针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立足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围绕对策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支持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0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2023年,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与沈阳鼓风集团等支柱企业共建10个特色产业学院,完善140个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推进校企互惠互利,构建“校中企、企中校”,服务辽沈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合作共赢。二是积极推进校企深入合作。目前,驻沈普通高等学校45所,其中,有8所医学类院校,拥有各层次的医药类专业。同时,我市拥有东北制药集团、东宇药业、东陵药业、红旗药业等知名生物制药企业,驻沈医学类高校在创办“生物制药产业学院”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教育局将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驻沈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积极发挥协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医学类高校与医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方式,围绕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教育局

                        2021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