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教育局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开辟专栏,编发我市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体会感悟,引领全市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实践要求,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沈阳“幸福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沈塔同心育桃李 教育援疆谱新篇 在祖国西北的辽阔边疆,有一群来自沈阳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将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塔城的热土上。作为援疆内初学校党总支书记,我亲眼见证了沈阳教育援疆管理团队如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边疆教育一线书写新时代的育人篇章,架起了沈阳与塔城深厚情谊的桥梁。 一、胸怀天下: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 沈阳教育援疆团队之所以能够在边疆扎根奉献,首先源于他们内心深处“胸怀天下”的教育家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表现为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矢志坚守,对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真诚付出。 我曾在座谈会上有感而发:“当我站在塔城的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连接沈阳与塔城的情感纽带。”这种跨越地域的教育情怀,正是当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援疆教师们不仅带来了沈阳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胸怀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二、立德树人:边疆教育的实践创新 沈阳教育援疆管理团队在塔城的工作,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展开。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开展了“红色基因+民族文化”双融合德育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比较东北黑土地文学与新疆边疆文学的异同;在历史课上,开发了“从沈阳故宫到塔城红楼”的跨地域历史课程;在艺术教育中,满族剪纸、哈萨克族刺绣等成为学生体验多元文化的载体。这些教育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深耕不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对教育质量的执着追求上。沈阳援疆管理团队深入分析塔城当地教育现状,提出了“精准援教、长效提升”的工作思路。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沈阳的教育模式复制到塔城,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转化。 我们塔城四中的党总支书记、校长、教学副校长三人组成的援疆管理团队将沈阳的教育和教学管理理念与塔城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援疆管理团队的作用,致力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情感交融:沈阳、塔城的情谊纽带 教育援疆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流。援疆管理团队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情感交融,通过“沈阳名师课堂”“沈阳—塔城手拉手友好学校”“两地师徒结对”“选派干部教师去沈阳跟岗学习”等活动,搭建起了多层次交流平台。 我们援疆干部教师也把塔城称为“第二故乡”,学习当地语言,尊重民族习俗,参与社区活动。同时,我们也向塔城师生展示东北文化,组织学生关注“沈阳文旅”“冰雪节图片展”等活动。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使教育援疆从单纯的工作任务升华为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了“沈阳塔城一家亲”。 五、砥砺前行: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口援疆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沈阳教育援疆管理团队的实践表明,工作中形成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使命意识、跨文化教育的视野和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创新思维,都是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生动注脚。 这些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援疆教育的实践中逐步锤炼而成的。我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在塔城的三年,我获得的一定比付出的多。这片土地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是共同成长的旅程。” 沈阳教育援疆管理团队的实践,是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我们以教育为纽带,连接了沈阳与塔城两地人民的心;我们以课堂为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以奉献为笔,书写了新时代教育援疆的感人篇章。这种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援疆实践,不仅为塔城地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沈阳与塔城的教育合作,不断创新教育援疆模式,丰富教育援疆内涵,让教育家精神在边疆地区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促进新疆塔城市教育事业发展、沈塔两地交流交融作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