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教育局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开辟专栏,编发我市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体会感悟,引领全市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实践要求,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沈阳“幸福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成长的双向奔赴:从管理自我到成就他人 “教学相长”,《礼记》中这四字箴言,在我担任文艺二校教育集团教学校长兼行知校部执行校长的五年间,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内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信念。 每当晨曦微露,我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注视着一个个充满朝气的身影步入校园,总会思考:成长的本质是什么?是单向的给予,还是双向的滋养?是孤独的求索,还是共同的奔赴?这些年的管理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正如古语所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美好的成长,永远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就之中,这正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角色蜕变:践行育人使命,从发号施令到共同成长 初任管理职务时,我像许多新晋管理者一样,将“管理”理解为制度的执行和指令的下达。直到那个午后,一个青年教师推开我办公室的门,真诚地说出:“我们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管理”时,我才如梦初醒。这句话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管理盲区。从此,我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发号施令的管理者转变为共同成长的同行者。我们建立了“成长伙伴制”,让新老教师结成对子,在备课、教研、反思中相互学习。令我惊喜的是,不仅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也在指导过程中重新燃起了职业热情。这种双向的成长让我明白: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激发;不在于指令,而在于赋能。正如《论语》所言:“君子成人之美”,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践行以成就他人为核心的教育家精神。 科研探索:秉持求真精神,从经验主义到实证研究 在推进“科研兴教”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长期以来,教育管理多依赖于经验判断,但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模式显然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为了带领教师走好科研之路,我首先对自己“动刀”,那段时光,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桌上堆满了研究文献和数据报表。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撰写省级课题申报书,连续修改十六稿,每个数据都要反复验证,每个观点都要精心打磨。这个过程虽然艰辛,却让我突破了经验的局限,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如今,我不仅能游刃有余地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实证思维的习惯。这种成长让我体会到:科研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提升自我的途径。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教育家情怀的内在要求。 团队建设:弘扬协作精神,从单打独斗到众行致远 在组建项目工作室的过程中,我完成了从“独行侠”到“同行者”的蜕变。曾经的我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但在教育这个需要集体智慧的领域,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我主动加入各个工作室,不是以领导的身份指导工作,而是以成员的身份参与研讨。记得在语文工作室的一次“整本书阅读”研讨中,主持人刘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我的某个建议脱离教学实际。那一刻,我没有觉得难堪,反而感到欣慰,这说明我们的团队已经形成了坦诚相待、求真务实的研讨氛围。从此,我学会了倾听,懂得了谦逊,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这种转变让团队建设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传达,而是平等互动的智慧碰撞;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多向度的共同成长。弘扬协作、共建共享,正是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彰显。 服务升华:坚守奉献精神,从管理控制到成就赋能 最大的成长来自对“服务”二字的重新理解。曾经,我将服务理解为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现在,我认识到真正的服务是成就他人、释放潜能。我建立了“成长需求清单”制度,定期征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需求和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有的教师需要展示平台,我们就组织公开课活动;有的教师渴望学术提升,我们就联系专家指导;有的教师面临职业瓶颈,我们就提供转型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用耐心的态度等待每个人的成长节奏。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不仅让教师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也让我收获了更深层次的成就感。正如《道德经》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最好的服务就是以教师之心为心,这正是教育家奉献精神的本质。 静夜沉思,回顾与教师们共同成长的历程,我深深体会到:管理者的成长,往往来自成就他人的过程。就像园丁培育花朵,在浇灌施肥、修剪枝叶的过程中,不仅见证了花朵的绽放,也提升了自己的园艺水平。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我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影响;在塑造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塑造。这种相互成就,让教育管理不再是冰冷的控制,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互动,这正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体现。 如今,经过多年的实践磨砺,我更能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意:既要胸怀全局,制定科学规划,把握发展方向;又要着眼细微,关注个体成长,体察教师需求。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平衡智慧,源于无数次的实践、反思与调整,成功与失败、肯定与批评、喜悦与挫折,都是积淀与成长的阶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管理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仍需不断学习、提升。我愿始终怀着谦卑之心,与教师们携手同行,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因为我坚信,最好的管理,是成就他人;最好的成长,是与团队共进;最好的领导,是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我理解并努力践行的教育家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