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大家谈 | 用雷锋精神培育教师的教育家精神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5-09-09    】【打印本页】 【关闭

编者按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教育局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开辟专栏,编发我市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体会感悟,引领全市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实践要求,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沈阳“幸福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用雷锋精神培育教师的教育家精神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教师更加崇高的使命。培育和弘扬教师的教育家精神是每所学校、每位书记校长履行治校育人职责的必答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相融汇,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是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学校,作为学校党组织书记,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将作为学校文化精髓的雷锋精神与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探索用雷锋精神培育教师的教育家精神。

一、用雷锋精神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可行性研究

1.雷锋精神要义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互契合。雷锋精神主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教育家精神倡导教师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想信念,要求教师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教育家精神,二者具有诸多共性内涵。雷锋精神明确提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家精神强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者均提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均为共同主张。这些共性决定了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为学校利用雷锋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教师的教育家精神提供可能和现实条件。

2.学校文化实践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从1985年起开始学雷锋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坚持40年。2003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雷锋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被政府命名的雷锋学校。“学雷锋、做雷锋”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行为自觉,雷锋文化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将雷锋精神融入育人全局的顶层设计,构建雷锋精神治校育人的价值体系,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形成以雷锋精神为引领的“一个理念、两个机制、三个问题、四个建设”的学校管理机制;统一了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中雷锋精神校本理念;形成和完善了“雷锋式学生”和“雷锋式教师”的评价机制;用雷锋元素统一校园文化建设,拓展育人资源,挖掘协同育人的力量。雷锋精神治校育人模式基本形成,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教书育人成为全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为培育教育家精神创造了良好条件。

3.国家战略推进为学校的相关尝试提供动力。党和政府全力倡导和推行雷锋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国教育系统广泛开展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2023年,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国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和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要求,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并就具体落实提出6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家精神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作出具体部署。教育部联合媒体推出系列报道,组织专家进行解读,推出“我心中的教育家精神”系列微视频,启动了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等。这为学校借助雷锋文化和雷锋精神教育师生,引导教师自觉追求教育家境界、培植教育家精神提供可能。从实践层面,各地学校和与教育相关的机构、单位也有相应实践,为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提供借鉴。

二、用雷锋精神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性探索

1.以学校雷锋文化建设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营造氛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积淀、发展而成的,体现在学校的环境、制度以及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以雷锋精神治校育人的文化历久而成,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特质。学校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软文化,塑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文化内涵。学校将雷锋精神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等精髓延伸为“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以“追寻雷锋足迹,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誓言”为校训,提出“以雷锋精神治校育人,建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优质特色高中”的办学目标以及“培育像雷锋一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人”的育人目标,形成较为健全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同时,学校积极用雷锋元素建设校园硬文化,搭建“见贤思齐”的育人文化载体,用“明德、慧致、行知”文化命名三栋教学楼,蕴含“以雷锋精神信念的能量明德修身、大爱的胸怀慧致笃志、进取的锐气行知致远”的育人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地标——雷锋雕像、雷锋文化长廊、雷锋路和雷锋林、雷锋地图学习书屋等;建成由党建室、团建室、先锋走廊、组成的雷锋精神“红色驿站”,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利用文化地标开展德育教育,将雷锋精神融入教师的师德师风、学生的精神成长建设。经过多年实践,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已经在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成为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学校,与历届雷锋班建立长期的共建关系,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上具有一定的辐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中的精华与教育家精神相呼应,为教育家精神在学校的萌发滋长做好思想铺垫。

2.以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辅助。雷锋精神治校育人要求用雷锋精神的价值渗透统领学科育人,发挥各学科优势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学校加大校本研修力度,积极在文史课程中渗透雷锋精神“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在科学课程中渗透雷锋精神“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在体艺课程中渗透雷锋精神“积极健康的生活追求”,在实践课程中渗透雷锋精神“勤劳俭朴的劳动品质”,在教育教学全程弘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鼓励学生刻苦钻研。通过塑造学科育人的合力,实现学校独特的雷锋精神育人理念,达成学校雷锋课程育人目标。同时,学校通过活动育人的形式丰富课程体验,针对学生开展五类活动,即红色研学活动、时代主题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雷锋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学雷锋“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关于雷锋的书籍、写一篇学雷锋日记、唱一首雷锋歌曲、讲一个雷锋故事、开一次学雷锋班会、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综合学生在学雷锋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雷锋式学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以雷锋为人生榜样,成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学雷锋教育,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得到提升,思想积极,学习刻苦,推动教师主动加强自我修养,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让教师的思想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提升了思想境界,实现了师生情感和认知的双向促进,为教育家精神的培植提供思想土壤。

3.以教师雷锋精神熏陶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学校文化是体现在教师、学生外显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处世原则、行为规范等,只着眼于学生的学校文化是片面的、不健全的。学校通过科研育人的手段,在促进课程研究的同时对教师进行雷锋精神教育。学校成立“雷锋文化研究会”,把弘扬雷锋精神的思想价值贯穿课题的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转化全过程,先后完成《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用雷锋精神建设学校精神文化》《以雷锋精神为引领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实践研究》《以雷锋精神治校育人 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建品牌创建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组织优秀教师编写了《雷锋学校高中学生生涯规划》《雷锋学校德育系列教材》《雷锋学校多元浸润式历史校本课程》《雷锋学校我的成长印迹》等读本;干部教师陆续撰写、发表了《坚持走“以雷锋精神治校育人”的发展之路》《弘扬雷锋精神 怀大爱之心 成大美之人》《为信仰谋新思路 为发展走新征程》等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广大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教育,教师创作《雷锋赋》《与雷锋同行,为祖国担当》等作品,主动宣传、践行雷锋精神。同时,学校以“雷锋式教师”的评选活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用雷锋精神核心价值完善师德建设内涵,提升教师职业理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育人能力。通过“雷锋式教师”的辐射带动,学校建设了一支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规范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团队。用课题和教研活动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用“雷锋式”教师的评选收到榜样引领的效应,教师的思想境界、敬业精神、专业能力、意志品质均得到提升,为培养教育家精神做好铺垫。

近年来,学校积极将雷锋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有机结合,围绕教育家精神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师德师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以教师思想教育为核心,围绕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学校治理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三、用雷锋精神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几点启示

1.文化是培养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土壤。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它根植于学校的历史,是在长期发展中淬炼而成的,体现的是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不论学校文化形成的途径如何,它都是积极向上的,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期望、时代的进步相互唱和。与雷锋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一样,学校文化的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是培养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土壤。学校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校文化与教育家精神的关联,通过加强学校文化精神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培养教师教育家精神奠定思想基础,或者将学校文化因素提升到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以达到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目的。总之,培育教师的教育家精神离不开学校的文化建设。

2.学生是培养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因素。教师无疑是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是主导性的关键所在。但是,教学相长,学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催化剂。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和从业信条,要求教师时时处处注意个人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是多数教师积极主动加强学习、敬业创新、甘于奉献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对教师的自我修养具有促动作用,面对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学生,教师自我进修、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就强。学生的思想境界会促动教师主动反思自己,实现师生互相教育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在校园内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所以,培育教育家精神不能仅仅关注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学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源之一,问题学生促动教师主动探究,“雷锋式学生”也会以自身言行和背后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推动教师有更高的追求,进而不断走向教育家的思想境界。

3.实践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关键一环。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关键在实践,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治理、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不可或缺,但是理论研究必须以服务实践为前提,否则就没有意义。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在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相关学习探究的同时,积极组织相关活动落实教育家精神。而源于学校文化的“雷锋式教师”的评选等活动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实践,“纸上谈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唯有实践才能把教育家精神变成立德树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