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雨丝斜斜划过玻璃窗,五岁的小儿子蹲在庭院青砖地上,正用树枝为搬运面包屑的蚂蚁搭建“廊桥”。这个专注的背影,让我想起五年前大女儿的同龄时光——那时她的书包里塞着拼音卡片,周末奔波于珠心算班和英语课之间。而今,学前教育法的春风吹散了教育焦虑,看着儿子从幼儿园带回的植物标本册、手绘天气观察表,我触摸到了学前教育从“知识灌溉”到“生命涵养”的蜕变轨迹。 政策春风拂去教育焦虑 大女儿的幼儿园记忆是过早勒紧的“知识缰绳”。四岁的她能流利背诵乘法口诀,却在搭建积木时总追问“正确答案是哪种形状?”对比当下,小儿子的活动手册里跃动着截然不同的童年:春日拼贴鲜花翅膀,夏日池塘捉泥鳅,秋日熬制冰糖葫芦,冬日踩着自制冰车在操场画出银色轨迹。这些曾被视作“无用”的探索,正让孩子眼里的世界愈发澄澈。 作为曾被裹挟在“抢跑”洪流中的家长,那个在家长会反复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我,终于在《中班品格—责任》主题分享中豁然开朗。当看见五岁的儿子牵着小班弟弟穿越“洞穴探险区”,当发现他会把最大的野果留给同伴——这些混龄活动中萌发的责任嫩芽,让我读懂了“教育即生活”的真谛。 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 幼儿园东南角的沙池区里,头戴安全帽的孩子们正操作迷你水平仪,木槌敲击卯榫的节奏清脆悦耳。某个雨后清晨,孩子们蹲在搭建的三角木屋前,看着雨滴沿斜面汇成珠帘,三只蜗牛在苔藓墙面留下银亮轨迹。“斜面的秘密藏在雨滴里!”这声欢呼让空间认知在具象体验中生根。 葡萄架下的创意工坊中,废弃瓶盖变身风铃,酸奶盒组成风车矩阵。当春风吹过藤蔓缠绕的廊架,数十件装置合奏自然交响曲。上周发现儿子将牛奶盒变成“天气预报员”:棉絮云朵随风向标转动,瓶盖雨滴在鱼线牵引下起落。 最触动我的是“双师制”下动态生成的教育生态。田老师化身“岩洞探险家”,用放大镜聚焦孩子们发现的每片蕨类植物;闫老师则像隐形的记录者,将童言稚语收进“问题漂流瓶”。上周的岩层探索中,某个孩子关于“石头皱纹”的比喻,竟演化成了本周“岩石生命史”角色扮演游戏——这种让儿童思维火花点燃课程火炬的设计,正是学前教育法“以童为本”理念的最佳注脚。 家园共育的生命共振 当学前教育法的“家庭责任”照进现实,那个用手机游戏安抚孩子的父亲开始蜕变。每周五的“探索日”,我们在溪流边设计生态鱼缸,用鹅卵石堆砌水道,芦苇编织遮阳伞。黄昏时分,儿子赤脚调整水草布局,三条红鲤在他布置的“迷宫洞穴”穿梭——这与幼儿园沙池课程呼应的场景,让我看见教育生态的连贯性。 在家长开放日习得的“脚手架式”对话,更重塑了我们的亲子关系。面对总在倒塌的积木塔,我不再急于展示“正确”搭建法,而是抛出问题:“为什么圆柱体在第二层会跳舞?”如今五岁的小工程师,已经会用自制水平仪检测书柜平衡,会指着超市货架说:“这个三角形支撑架和我们的木屋原理一样!”这些在生活中自然生长的认知能力,恰是学前教育最动人的成果。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学前教育法的颁布不仅是政策升级,更是教育价值观的升华。那些在轨道区调试配重块的稚嫩手掌,在邮递活动中学会责任的小小身影,在装置创作中积累的韧性——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终将积淀成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这,正是党和国家送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童年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