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沈阳市有8个终身学习项目获评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持续推进沈阳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强终身学习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提质增效,携手助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现在全市范围内对获评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进行推介宣传。“童心书韵、墨香邻里”少儿公益书法班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沈阳市铁西区霁虹街道新湖社区依托21年老年书法协会服务积淀,构建“银龄带少龄、文化育新人”的代际传承模式。项目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累计开设25期公益培训课程,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结对模式,培养青少年学员162名,其中12名学员在省市书法赛事中获奖。特别聘请45名银龄书法导师组建教学团队,系统开发“启蒙-基础-提升”三级课程体系,包含篆隶基础、楷书进阶、行草创作等多个教学模块。年均开展“我为邻居赠春联”“每周一诗”等特色活动40场次,在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笔会雅集,书写春联超百副服务空巢老人,惠及居民800余人次。成功孵化“墨香志愿者服务队”3支,建立“书法疗愈室”,服务失独家庭,打造“移动书法课堂”覆盖辖区3所小学。相关经验形成《翰墨传薪工作法》手册,成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项目。 一、项目内容及形式(一)翰墨飘香,打造现代化多功能书法文化综合体依托总面积1006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多功能场地,对社区图书馆实施空间升级改造,打造出三大核心功能板块:一是翰墨飘香的书画创作区及藏书丰富的沉浸式阅览空间,配备智能交互黑板与高清投影系统,日均接待书法爱好者及自习居民超30人次;二是配置300余套专业级文房四宝的教学研习区,实现书法教学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三是通过艺术展廊与互动屏幕构建的文化传播空间,形成集教学培训、实践创作、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改造后整体空间既保留传统翰墨丹青的雅韵,又依托现代科技实现了线上线下艺术资源的立体化呈现。 (二)银龄墨润,构建“传帮带”式书法育人体系老年书法协会深耕社区21载,汇聚45位银发丹心的翰墨传承者(平均年龄75岁),持续系统化开展书法教学、社团运营及公益志愿服务。在社区党委引领下,创新实践“师带徒”匠心传承模式,通过少儿书法研习班构建长效育人机制,累计培育青少年书法新苗162人次,并成功孵化“墨香志愿者服务队”等3支特色文化志愿团体,创新打造书法疗愈工作坊、自主研发移动翰墨教育平台,形成立体化文化服务矩阵。 (三)多元聚力,创新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公益支持:创新设立“青少年书法爱心基金”,通过社会组织定向赞助与党员群众爱心捐赠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其中书法协会成员累计捐赠5000余元,专项采购笔墨纸砚等基础书画用具300余套。 课程运营:构建“假期集训+周末课堂”双轨模式,每年寒暑假期各举办一期(每期7天集中授课),累计已开展25期特色课程。学员规模从首期10人稳步增长至162人,累计培训突破2000人次。同步创新开设周末常态化课程,每周末由3名专业书法志愿者组成教学班组开展系统指导。 二、项目特色与创新(一)老少同行,融合发展新湖社区“童心书韵、墨香邻里”少儿公益书法班持续深化“一老一小”群体融合发展模式。老年书法协会历经多年实践淬炼,独创“日月季年”研习体系:每日一歌咏翰墨情怀,每月一评鉴进步轨迹,每季一展览习作成果,每年一雅聚交流心得。通过原创班歌传唱、定期成果展示、年度佳作遴选等特色活动,既有效激发银发群体研习书法的持久热情,又持续增进邻里间翰墨情谊,构建起“你教我,我帮他”的终身教育生态。社区着力打造代际互动的墨香浸润传习平台,既引导老一辈以人文底蕴、奉献热忱和开放胸襟投身少儿书法教育,又助力青少年在笔锋流转间领悟文化赓续之道,使“关爱传承、智慧启迪”与“文化赓续、精神弘扬”形成良性互动,彰显银龄群体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实现文化传承与代际共融的双向赋能。 (二)老少同学,课程优化本课程专为5岁以上青少年书法学习者设计,采用三级进阶体系:依据认知发展规律分层设置启蒙班、基础班、提升班,系统构建楷书、隶书、行书研习体系。遴选《九成宫醴泉铭》《兰亭序》等千年法帖作为核心临摹范本,首创“老青同砚”教学模式,既延续老年书协会员艺术生命,更有效助力青少年沉浸式体验翰墨神韵。教学实施三大策略:专业导师现场演绎笔法精髓,深度解构“五指执笔法”与“中锋行笔”的锥画沙意象;设置梯度训练,配合个性化指导动线设计,单课人均受导频次不低于5次。 (三)老少同乐,创新载体社区立足书法培训基础,创新构建多维文化传承体系:一是精心打造“诗墨共赏”品牌活动,每周组织老幼共聚品鉴经典诗词,通过集体诵读、翰墨传抄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砚台笔锋间薪火相传;二是策划“墨暖千家”新春行动,老中青三代书法爱好者联袂创作墨香四溢的春联,将笔酣墨饱的百余幅作品化作温情纽带,为社区空巢老人送上新春祝福;三是搭建“墨韵修身”实践平台,通过“文明小使者”志愿行动、“翰墨新风”主题板报创作等6大特色项目,引导青少年在挥毫运笔间涵养品德,在社会服务中锤炼协作能力,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三、项目效果及成效(一)塑造道德情操青少年学员通过书法学习实现“习字”与“做人”双提升。 美学规律掌握:从篆、隶、楷书体练习中领悟线条韵律与字形结构,建立“和谐统一”“阴阳平衡”等审美判断力。 情感表达提升:通过笔触轻重、墨色浓淡的精准控制,激发对书法艺术的情感诠释与创新表达能力。 专注习惯养成:全神贯注于笔画的起承转合,长期坚持形成“心静如水”的专注力,有效矫正浮躁性格。 传统美德浸润:教学中融入“王羲之墨池尽染”等典故,引导青少年领悟勤奋、谦逊、自律等品格特质,树立正向价值观。 (二)营造邻里和谐构建以书法为纽带的社区共融生态。 代际互动:老年导师与青少年“老带新”结对,联袂创作百余副春联服务空巢老人,拉近邻里情感距离。 亲子参与:通过亲子书法活动提升家庭黏合度。 文化共享:依托书法展览、笔会雅集等活动,形成社区文化话题圈,强化居民归属感。 (三)增强社会影响人才培育:12名学员获省市书法赛事奖项。 服务矩阵拓展:孵化3支“墨香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书法疗愈室”服务失独家庭,开展“移动书法课堂”覆盖3所小学。 文化传播深化:年均开展“诗墨共赏”“墨暖千家”等特色活动40场次,惠及居民超800人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社区。 四、项目保障及措施一是组织保障。建立由社区书记、党员、社会组织、居民骨干组成的工作组,明确分工职责,定期召开教育研判推进会,围绕课程设计、活动安排、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研判,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提升服务。 二是资金保障。设立“青少年书法爱心基金”,资金来源包括社会组织赞助、党员群众个人捐赠等。 三是制度保障。规范课程设置、学员管理及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每周对学员书法作业、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每季度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围绕教学方式、课程进度等指标进行评分;设置“书法小明星”评选机制,优秀学员可获得书法用品等奖励。 四是场所保障。充分利用新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06平的活动场地及220平的社区图书馆,打造具有教学、自习、阅读、观影、互动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为居民提供稳定、舒适的学习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