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沈阳市有8个终身学习项目获评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持续推进沈阳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强终身学习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提质增效,携手助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现在全市范围内对获评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进行推介宣传。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一、项目内容与形式 (一)构建多元化学习场景 1.实体阵地:设立大师工作室,划分创作区、非遗展厅、直播实训室,年均开展送课活动200场,吸引学员超2000人次。开设社区幸福课堂,在12个社区配备陶瓷绘画工具包,开设“零基础”课程,覆盖老年、儿童等群体1000人。 2.线上平台:开发“瓷艺云课堂”小程序,上线《陶瓷绘画技法》《釉料调配》等微课50节,累计点击量超5万次。 3.实践基地:联合法库陶瓷产业园建立“产学研基地”,年均创作文创产品5000件。 (二)创新四维联动活动体系 1.技艺传承行动:实施“百人传习计划”,选拔优秀学员进入大师工作室深造,12人获评高级陶艺工称号。举办“陶瓷绘画技能交流活动”,吸引省内外大师联创作品,提升行业影响力。 2.文化惠民行动:开展“瓷艺进万家”活动,推出“手绘福盘”“端午瓷粽”等特色体验,单场参与超200人。打造“移动瓷艺馆”,深入偏远村屯巡回展览,惠及农民群体1000人。 3.产教融合行动:成立“陶瓷文创设计中心”,开发茶具、家居装饰等系列产品,带动学员人均增收2000元/月。引入抖音电商培训,孵化“乡村手艺人”IP账号20个,推动非遗产品线上销售。 4.国际传播行动:房艳辉大师作品亮相中韩艺术交流展,推动非遗技艺走向国际舞台。 二、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社区四方联动优势,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二是科技赋能。引入AI设计工具,缩短创作周期50%,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是全龄覆盖。差异化设计“银龄瓷艺班”“亲子陶趣营”等课程,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 三、项目效果与成效 (一)文化传承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累计培养陶瓷绘画骨干42人,其中12人获省级工艺美术师称号,房氏技艺入选《沈阳市非遗保护名录》。 标准化建设:编写《法库陶瓷绘画技艺图谱》,建立标准化教学体系,推动技艺活态传承。 (二)产业赋能成果丰硕 企业孵化:成功孵化“瓷韵工坊”“青禾文创”等8家企业,带动就业100余人。 经济效益:2024年陶瓷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助力县域艺术陶瓷年产值增长18%。 (三)社会影响广泛深远 群众参与:线上线下年参与超5000人次,覆盖“6岁至80岁”全龄段群体,满意度达96%。 媒体关注: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央视《记住乡愁》栏目拍摄专题片《瓷谷匠心》,抖音话题#法库瓷绘#播放量超500万次。 (四)创新模式示范引领 “非遗+产业”闭环:首创“传承人带徒、企业接单、学员创收”模式,破解非遗与产业脱节难题。 “线上+国际”传播:通过“云课堂+直播+跨境电商”,推动非遗技艺从县域走向世界。 四、项目保障及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县教育局、文旅局、陶瓷协会联动的专项工作组,统筹资源整合。 二是资金保障。3年累计投入20余万元,其中财政拨款占比60%,企业赞助30%,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是师资保障。组建“大师+高校教师+企业技师”30人团队,实行“双导师”制教学。 五、项目改进及展望 (一)改进方向 1.人才储备:加强青年设计师引进,计划与鲁迅美术学院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 2.品牌深化:推动“法库瓷艺”区域品牌认证,拓展高端定制市场。 (二)未来规划 1.品牌升级:2025年申报“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6年发起“东北亚陶瓷教育联盟”。 2.文旅融合:开发陶瓷主题研学线路,目标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拉动消费500万元。 3.模式输出:向景德镇、唐山等地推广“法库经验”,签署跨区域合作协议3项。 “瓷谷匠心”项目以非遗为根、教育为脉、产业为果,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推动陶瓷文化从技艺传承走向价值创造,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