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幸福教育课堂 |(209)“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和平区《“桑榆文韵”十年沉淀,绽放和平老年教育之光》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5-05-19    】【打印本页】 【关闭

【编者按】

      近日,沈阳市有8个终身学习项目获评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为持续推进沈阳市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强终身学习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提质增效,携手助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现在全市范围内对获评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进行推介宣传。


“桑榆文韵”

十年沉淀,绽放和平老年教育之光

2025年辽宁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沈阳市和平区,作为沈阳市的核心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区内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8.6%,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尤为迫切。自2014年以来,和平区社区学院依托本区域特色,成功打造“桑榆文韵”终身学习成果展示品牌项目。项目以“搭建舞台、展示风采、传承文化、促进共学”为宗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十年间,项目累计投入超100万元,举办近200场各类展示活动,吸引超过12万人次的居民参与。此外,还孵化了35支优秀的社区艺术团队,培育了25名百姓学习之星。通过这些努力,和平区已经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区教育生态,“桑榆文韵”已成为和平区老年教育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项目内容与形式

“桑榆文韵”采用“小课堂+大舞台”的模式,构筑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以满足居民从基础学习到高水平展示的多样化需求。

(一)班级展示——激发学习热情

社区学院的各个班级每学期都会举办一系列学习成果的汇报展演,包括合唱、舞蹈、书法、朗诵等多种形式,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超过500场班级展示活动。例如,书法班的学员们共同创作的《百福图》,在班级展览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吸引周边社区新增300多名书法爱好者;朗诵班的学员们创作的原创诗歌《岁月如歌》被收录进《和平区社区教育优秀作品集》。

(二)社区巡演——促进邻里共学

联合街道、社区共同举办的“文化进社区”巡演活动,成功走进72个社区和18个公园,累计举办360场巡演。其中,“非遗文化大篷车”巡展覆盖全区,展出包括满族剪纸、李氏糖人在内的1200余件非遗作品;在2024年的“红色记忆”主题巡演中,老年学员自编自导的舞台剧《烽火岁月》吸引超过5000人次的观众。

(三)专题展览——传承文化精髓

定期策划并展出书画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等专题展览,年均开展12场规模宏大的展览活动。2023年的“汉字主题书房”书画展,展出了800多幅精选作品,吸引超过1.2万人次的参观;2025年,“老北市非遗文化展”携手10位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开展50余次现场教学与互动环节,非遗作品的销售总额突破20万元。

(四)大赛舞台——绽放银发风采

推荐杰出学员和团队参加超过150次的省市级和国家级比赛,累计赢得42项金奖和68项银奖。凤霞芭蕾舞团连续三年在央视《星光大道》上亮相,青春模特队的《盛京华韵》表演在中老年模特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八经街道红梅艺术团更是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社区文艺汇演,并荣获“最佳风采奖”。

二、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政社联动,构建多元支持体系

政府统筹:为提升社区教育水平,政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80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社区教育场地,目前已经成功建设28处标准化社区教育场地。

企业赋能:为丰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引入沈阳音乐学院、辽宁非遗保护中心等15家单位,扩充200余名优秀的师资力量,极大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和多样性。

社会联动:为更好服务社区居民,组建“银龄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共有12支服务队伍,每年的志愿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以展促学,激发终身学习动力

通过“学习—展示—提升”的良性循环,学员们的学习时长实现了从60小时到150小时的跃升,作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国画班学员李淑华为例,她从对国画艺术的完全陌生出发,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最终获得了省级美协会员的资格。她的作品《沈水春色》因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深度,被沈阳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极大认可,也体现了循环模式的成效。

(三)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培育出5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10位省级“社区教育名师”。在乔继红的带领下,“凤霞芭蕾舞团”实现了从社区小舞台到央视大舞台的飞跃,闫梦君所开设的“智能手机应用课”惠及6000多位老年人,这些案例被《中国社区教育》杂志作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四)传承活化,融入现代科技灵光

传承活化:复排《回杯记》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通过80场非遗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与传承。

现代融合: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开发了“数字摄影”和“AI绘画”课程,使学员们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与时代同步。学员们运用新课程知识创作出引人注目的数字艺术作品,并在“辽沈文创展”中赢得创新奖,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巨大潜力。

三、项目效果及成效  

(一)社会效益  

实现全区10个街道、115个社区的全覆盖,每年平均举办各类活动多达50场,这些活动旨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成功孵化48支社区自治组织团队,培育120名居民讲师,通过教育和培训为居民提供知识和技能。其中,30位居民讲师获得省级教学认证,证明了他们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通过不懈的努力,共荣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荣誉45项。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辐射至东北三省的200余个社区,为更多的人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和影响。

(二)文化效益

挽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12项濒临失传的技艺,并整理出版了《和平区社区教育文化图谱》一书,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

打造“一社区一品牌”项目,如太原街的“戏曲之家”和南湖社区的“书画雅集”,旨在挖掘本地文化,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展示和学习平台,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传承。

(三)居民满意度  

课程参与度从35%跃升至92%,课程的复报率也达到了85%,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很高,有持续学习的意愿。

2025年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员表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有明显改善,充分说明课程对学员个人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员张建国在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满怀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太极拳,还登上辽宁大剧院舞台,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

四、项目保障及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实施“1+3+N”管理体系,包括一个领导小组、三个专业委员会和多个社区执行组。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结构,确保项目稳定运行。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60%,企业赞助30%,公益捐赠10%。

三是师资保障。为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与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社区教育师资库”,储备了150名专家,每年组织600人次教师培训,以增强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能力。

四是宣传保障。为扩大项目影响力,建立“两微一抖一报”全方位宣传矩阵,涵盖微信、微博、抖音和《和平教育》报。每年发布1200条资讯,覆盖教育、文化、健康等领域。资讯阅读量超500万次,显著提升了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未来展望  

一是推进数字化进程。构建“元宇宙展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展演体验,使参与者沉浸于数字世界,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开发“智慧学习档案”系统,追踪学员十年的学习成长轨迹,提供详实的教育历程数据支持。

二是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与北京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携手共建“社区教育创新联盟”,计划举办超过20场的跨区域联展活动,以推动文化交流和教育资源共享,丰富社区居民的学习体验。

三是推广公益赋能。与腾讯公益、辽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银龄创益计划”,致力于支持和培养老年创业项目。计划孵化50个老年创业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展示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为社会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