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校园·幸福故事|“研”途有你 “伴”随幸福 ——辽中区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孩子们“找伙伴儿”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4-09-05    】【打印本页】 【关闭

“明天我们一起设计太空车吧,我刚有个想法,重新设计一下轮子,大家看看能如何实现?”黑坨子村的一名同学,向双树坨和肖兰坨的两名同学发出邀请,这是辽中区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三个同学的“幸福约定”,他们为完成未来太空车模型设计,结成伙伴,共同学习,一起探索。


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200多名学生来自区域内16个自然村,大多数儿童周围没有适龄伙伴,近几年来,学校发挥社团育人作用,以项目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纽带,为农村儿童“找伙伴儿”,破解居家孤独,营造教育幸福感,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社团为了发挥“找伙伴儿”功能,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三有”为核心指向,即“有趣儿”“有数儿”“有味儿”。为了让社团“有趣儿”,学校建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实践探究相结合的社团项目,如科学调查、电子创客、科学影像、科普小剧团等,孩子们根据学校制定的任务单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撰写报告论文,就这样通过实践任务成了对方的伙伴儿,进而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学校组织的调查小组数量高达上百个,成为增进孩子们交往的重要臂助,有效增强孩子们心理沉浸感、思维碰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为了让社团“有数儿”,将所有的孩子都拉入到社团中来,学校实行“双向选择”的社团运行机制。五年级一个孩子非常淘气,几乎没有同学接纳他,为了能让他找到伙伴,学校把他吸入到航模社团。在这个社团里,他发挥了自己的天赋,调试出来的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每到社团活动,他的周围总是挤满请教的孩子们。在今年的沈阳市青少年航模锦标赛上,他以滞空第一名的成绩带领学校航模社团勇夺团体一等奖,看到自己被小伙伴们推举在合影的“C”位,他笑得很灿烂。


为了让社团更“有味儿”,学校编制了所有学生的家庭住址地图,每个孩子的住址周边学生分布情况,社团辅导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校外活动时,安排活动小组、布置活动任务均考虑家庭远近,增加邻近同学的交往频次。同时,尽可能让自控能力强、阳光向上的学生成为这些校外小团队的核心,引领周边同学健康成长。

如今,“找伙伴儿”式社团已经成为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创新上的“显眼包”,破解了农村学生居家孤独的难题,是学校关爱农村弱势群体工作的亮点。经问卷调查,学生100%参加社团活动,孤独感、失落感明显减轻,团体凝聚力、倾听和分享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