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将“为学生打造幸福课程”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以“建筑”作为育人的重要元素,研发了“小小建筑家课程”。该课程旨在充分挖掘建筑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幸福成长。依托沈阳建筑大学的丰富资源,课程以建筑模型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利用建筑作为学习的载体,实现多学科的整合。通过这种方式,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周围环境充分互动,并强调在真实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长。

自引入建筑家课程以来,建大附小的正厅逐渐转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建筑博物馆。墙上挂满了古今中外知名建筑家的照片及先进的建筑理念。展品柜上则精心陈列着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生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建筑结构的奥秘得以直观呈现,成为附小学子们在校本课程之前获取灵感的重要来源。

走进每一间教室,都可以看到板报上贴满学生们完成的实践性作业。这些作业始于对校本课程中遇到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手工建筑模型作为展示的媒介。每一个班级都倾注了心血,每一份作业都彰显出精致的工艺,这不仅体现了建大附小学子积极观察、思考和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与结构知识方面的深厚底蕴,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建大附小,有五张地图分别展示着“浑南”“沈阳”“辽宁”“中国”和“世界”。学校引导孩子们在假期出游时,可以通过研究当地的建筑来完成对这些地方的考察和介绍。这种方式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还帮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世界的认知。

“港珠澳大桥的作用是让香港、珠海和澳门连接更加紧密……” “这是我们组完成的傣族竹楼模型,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一楼通常是不住人的。” “我们找了很久也找不到合适的模型材料,后来没办法,在龙之梦买了很多塑料吸管,我们自己把吸管绑在一起……” “我们不能用胶水把模型粘成斜的,因为真正的比萨斜塔并不是用胶水固定的。我们通过将饮料瓶内的液体减少一部分,使瓶子倾斜到一定角度后因重力作用自然停止,以此模拟比萨斜塔的倾斜状态,并且需要处理好饮料瓶的底部。” 通过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同学们成功复原了港珠澳大桥、傣族竹楼、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迄今为止,建大附小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已经完成了7种类型共23座桥梁的学习,考察并制作了沈阳市19个著名建筑的模型,学习并制作了来自不同地域的6种民居模型,以及不同国家的11个著名建筑的模型。此外,还包括了对56个民族中30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学习。建大附小的校本课程先后获得了浑南区优秀校本课程、沈阳市“精品课程”称号,并成为全国品质课程基地校。由本课程开发的“满族人家”工作坊,2023年荣获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 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认为,幸福的学习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动、交互和持续。主动性源于学习者的内在意愿,是幸福学习的内在要求;交互性是幸福学习的主要方式;持续性则是幸福学习所带来的结果。在这样的幸福理念指导下,“小小建筑家课程”充满了温暖,积极的空间体验使校园环境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在这里,愉悦的学习与主动成长正在每一个角落自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