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沈阳市“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全面推进“无废校园”建设,将“无废”理念融入学校管理及教学活动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4+1”创建模式,即“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4项模式+1项绿色评价”,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无废校园”建设,聚力可持续发展。
学校利用电子屏、公众号、微视频、致家长一封信、海报等方式大力宣传“无废城市”理念。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设立收集室、设置垃圾分类场所。开辟“立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栽植各类果树20余种。组织每个年级评选出16名“校园环保小卫士”,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以“必修+选修、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组织方式,拓宽生态文明教育育人空间。组织教师撰写相关教学反思,推进生物、综合实践等学科与环保、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累计开展30余场(次)生态文明系列讲座、班会、主题升旗仪式、知识竞赛、征文及制作手抄报活动。举行“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共收集创意作品上百件,评选“最佳创意”“最有价值”作品50余件。同时发出“智慧无废·无塑包书”倡议,开展给新书包上纸书皮活动。定期开设二手物品交易会,二手市场物品成交率达到80%以上,二手书循环借阅率达到90%以上。推出生态研学打卡活动,学生携手家长走进生态采摘园、走进垃圾发电场、走进社区,与邻里共享“无废”生活。学校以学风带动家风,小手拉大手,让“无废”理念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已吸纳150多名教师、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学校立足于“立达”教育办学特色,深化“五育融合、协同育人”,采取以积累综合进步量为激励措施的发展性增值评价,从学生综合实践素养发展、身心健康水平、艺术素养、劳动实践技能等几个维度实施生成性、激励性增值评价,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评价标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通过生态环保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无废校园”创建等举措,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绿色环保实践的能力,2023年被授予沈阳市“无废校园”荣誉称号。下一步,学校将在市、区教育局的指导下,用创新思维推动教育系统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再上新台阶,打造苏家屯区特色“幸福教育”、为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