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1 建立区政府、区教育局两级工作专班,凝聚共识、上下联动、同向发力,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推进。一是突出顶层设计。提出“1+1+3”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框架,即开展基础环境升级“一项行动”,建设互联网+教育“一大平台”,实施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提质增效、学生全面发展“三项工程”,高位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全面贯通教育教学各场景。二是打造智慧环境。实现域内全学段43条千兆网络专线进校,建成686间智慧教室,投入使用智慧操场5块,25600名学生及9088名教师全部配备专属智能移动终端,配备智慧体育课、英语听说教考等软件系统20余套,建成省内首个智慧教育沉浸式展示及学习中心,136所校园及幼儿园全部纳入智慧安全监管云平台,校园安全实现数字化保障,形成覆盖全域的智慧教育环境。三是强化制度保障。编制《大东区智慧教育“三轮联动”制度体系》《区域智慧教育建设应用手册》等制度文件,围绕智慧教育管理、数智场景应用、综合评价考核三方面协同发力,实施智慧教育建设“一把手”负责制、行政与教研“捆绑推进制”、项目与措施“落实清单制”等一系列落实机制,为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2 聚焦学生五育并举,挖掘、整合、分析、运用学情数据,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学生课业负担减法,提升教学质量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双向奔赴”。一是创新智慧化教学。通过配备移动终端、应用AI技术、分析学情数据、再造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同步减负。课前精准分析学情、课中精准实施教学、课后精准进行辅导,教学效果由千人一面转向规模化因材施教。智慧化教学以来,教师单次备课时长减少29.7%,收集资源便携性提升17.4%,获取学情及时性提升14%,单次批改作业时长减少15.1%。二是助力个性化学习。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知识点,智能整理高频错题及推送个性化习题,形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实现课后作业“私人订制”。学生利用个性化手册和智能终端实时推送的学习资源,及时查看错题解析和视频讲解,进行精准化、个性化错题再练,扫清薄弱知识点,作业布置由重复海量型转向精准实效型。截至目前,初中段个性化作业占比达68%,印制个性化学习手册58445科次,知识点得分率平均提升18.4%。三是实施全过程评估。通过全学段、全场景归集与分析学生成长数据,实现实时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适性扬长、全面发展。构建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维度302个指标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评价方式由“主观性+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阶段性”评价。截至目前,已累计上传数据74.32万余条,生成综合素质评价报告3.78万余份,评价周期从1个月缩减为1周。大东区成为辽宁省唯一入选教育部信息化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 3 围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聚焦整合开发数字资源,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共建共享、实时互动、评价考核,打破优质资源区域壁垒,让每一名学生最大限度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一是共享教学资源。建成大东智慧教育云平台,组建资源建设与应用专家团队,实施优质沉淀资源、双百计划、专题资源“三步走”建设计划,实现教育资源“一点更新、时时共享”。目前,已开发上线13门学科各类优质教辅百余册,精品练习试题3000余套,可分享优质校本资源6000余份。二是跨校协同教研。利用AI教研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打造“线上+线下”高效协同的“自研、教研、科研、展研”一体化AI教研模式,过程性教研成果即时转化为数据资源随时共享,教师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快速提升。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实地评估显示,约64%的教师的信息获取和加工、技术批判思维等信息素养显著性提升,约66%的教师借助AI教研模式有效拓宽了教研思路、改进了教学策略。三是实时管理考核。利用大东智慧教育云平台“智慧管理”模块实时开展“数字化+督导”。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域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资源建设等整体情况实时监管,校长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互动等教学情况实时监管,教科研部门对学校教学及学生知识点掌握效果等学科情况实时监管,并结合数据晾晒、“四不两直”实地督导等方式,形成网上督导管理闭环,有效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下一步,大东区教育局将以“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为指引,借助“智慧教育”寻求破冰突围,持续提升首位度、增强贡献力,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场景,努力成为全市打造幸福教育征程中的“领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