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3D打印、激光雕刻机、物联网、微电影、人形机器人……
当这些科技装备出现在一所学校的教室里和课堂上,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在沈阳市第五中学,就有这样一间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移动教室”——科技工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本课程选修方向和社团活动安排,在“科技工场”自由选择学习和实践项目,在老师的引领下,玩转各种科技设备。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车床铣床及木加工等机械设备,生产金属或木质结构组件;可以用矩阵式3D打印机打印出实体模型;可以用激光切割机,通过软件进行图形设计、切割组件、搭建作品;可以应用系统进行机器人等多种智能设计…… 让中学生走进科技世界,体验科技的魅力,从而激活学习动力与潜能,培养探索与创造的能力,一直是沈阳市第五中学这所以“科技”为发展特色的省级特色学校的教育追求。这间600平的“移动教室”,根据学生的学习、实践需要划分为教学、研讨、课程、加工四个区域,涵盖了八大课程和几十个项目方案,学生可以按照预先选定的课程模块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和实践区域,并在科技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应用各种机械设备、程序软件进行实践操作,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交互式、体验式的课堂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
一些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和程序设计基础的学生,可以在科技工场的“创客空间”体验相对高端的创新课程。他们可以在软件设计区体验硬件编程、3D建模、平面建模、PCB制图、产品发布宣传等相关软件设计课程;可以在硬件制作区利用电路板雕刻机和热转印技术制作电路板;也可以在创意讨论区进行科技创意演示、共享科技创新图书、咨询等前沿资料;还可以在产品加工区对硬件、结构件进行组装和美化,甚至生成完整独立的科创产品,从而体验成为“校园工程师”的成就感。
为了使学生获得完整而生动的“创业”体验,学校还设计推出“创客币”,创设“创客银行”课程运行模式,以“投资游戏”的方式,提升课程的参与度和趣味性。“创客币”可以在各类课程及相应场馆中流通。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专门的项目发布会,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创意展示,来争取由校长、书记、科技辅导员等组成的“风投天使团”的“风险投资”。上学期,“自动寻迹车”“智能定时浇水栽培”等项目获得“风投天使团”的支持而最终完成。本学期,“鸿蒙编程”“榫卯造物”“微电影拍摄”等项目也成功通过展示与答辩获得不同等次的“梦想基金”。学校通过这种虚拟投资为学生实现创新梦想提供硬核保障。
以“科技工场”为核心的科技资源与科技文化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同学们形象地把校园称为“快乐星球”,而他们也在这片“科技的自由星空”下,自主地探索知识、提升能力、涵育素养、熔铸品质,面向未来,创新发展。沈阳市第五中学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空间的设计要实现“空间与人的对话”,即一切设计与应用都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市、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的科技教育在前沿的数字技术及创客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学校科技辅导员设计开发的系列科技特色课程、服务于选科和高考的“云选科”“云志愿”微信小程序已成为“科技五中”的特色品牌;由学生编程设计的人形机器人、车型机器人也在市级、省级、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