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永续,匠心传承 | (6)教育专家张凌:幸福教育的践行者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2-09-16    】【打印本页】 【关闭
她是一名“智慧型”校长,用师者的智慧把学生变成全面发展的“天使”;她是一名“工匠型”校长,用全部的心血办出社会满意的品牌学校;她是一名“专家型”校长,用创新的思维不断追逐着教育梦。


张凌先后服务过三所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学校。从皇姑区西部薄弱的淮河小学,提出“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的培养目标,得到国家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到在宁山路小学首次提出“至远教育”,推动“至远课程”在全国教博会上大放异彩;再到一校五址的万人学校,岐山一校教育集团确立“博雅+”新型办学理念……张凌在启程、知行、修远的过程中厚植学校文化,践行着以落实“双减”为平台高质量推进“幸福教育”的目标。

“双减”的深度落


“四维多项”落实“双减”的策略,是在张凌不断地创新思考中构建的闭环运行模式,即:双分优化格局、打破分数茧房、跨越教室围墙、逾越传统鸿沟。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岐山一校博雅校区创新作业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乐真校区课堂教学在1+X结构中提升课堂质量。惟美校区在评价中赋能生命成长。焕新校区构建了两级三层课程框架。四校区深度研究实践后的分享更是宝贵财富,让集团办学的优势最大化。

尤其惟美校区的“万花筒”双向重视过程、突出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家长、教师、学校在真实体验,快乐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该校区1年23班栾菁菁的妈妈给班主任留言:“学校设计的‘万花筒’成长记录袋,孩子入学的时候刚看到就非常激动。如今一年过去了,我的孩子无论是动口还是动手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非常感谢岐山一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你们点赞。”



幸福教育的溯源

“学有优教、教有优学”是张凌提出的幸福教育目标。四集项目是实施路径,即:“校本课程”集约、“智慧教育”集成、“三位一体”集合、“人才活力”集聚。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更有广度,老师们教得更有温度。张凌带领教学项目部在原有六艺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研发出博学博物、门萨思维、STEAM科学、非遗空间等五大双师课程体系。坚信“书籍能滋养师生有趣的灵魂”,她积极推进学校搭建“知阅书房”平台。

她还积极打造家庭、社区、学校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生态。岐山一校和庐山社区牵手开展的“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喜欢,社区老人爱上了八段锦,社区孩子们学会了种植、移植白芷、茯苓等中草药,种、话、说系列中草药课程在庐山社区安家。

张凌始终坚信:“优秀教师资源是幸福教育的底气、福气。”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她充分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会会员平台,组成新型创新协作体培训链条,培养出一批卓越的班主任,专家型教师。她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自动化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特聘专家,国家重点课题探究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与实践负责人,教育部西部中小学校长国培项目导师,辽宁省领航校长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