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精心谋划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学生课后服务实践中进行了系列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破解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实施的品质;形成了一支多元途径建设的课后服务专业教师队伍,以强化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校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以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提供课后服务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提供课后服务正常运行的关键,管理体系的建设为课后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课后服务质量保障。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抓好“三个坚持” 建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做好课后服务的基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校以“诚意育人 敬心治校”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设置课后服务课程。 坚持课程设置多样化。不断丰富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学校在普惠制课业辅导之外,选取了优秀单位为学生开设课程,例如非遗传承人、梅兰芳研究所等为孩子们开设了包括非遗传统文化糖画、绳结、京剧、篮球、陶艺、网球、尤克里里、国际象棋、啦啦操、爵士舞等40余门个性化课程,分为六大课程群。学校为学生准备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实行每生一课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满足更多更高需求。充分考量了学校场地、师资等多方因素,力争实现课程供给与家长需求“双赢”。 坚持课程结构合理化。课后服务不是单纯的“看”与“管”,更是“教”与“学”。文件中明确强调坚决防止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补课,在文化课和拓展课的关系,更是强调避免“一刀切”。学校能做的就是对学困生重点在辅导上下功夫;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普、兴趣、思维提升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多元途径 (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课后服务保质保量开展的基础,也是优质课后服务正常运行的关键。 ![]() (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管理调节教师团队整体工作节奏,让教师不只是负重承载者,帮助教师理顺心气,厘清步调。 1.大胆探索弹性工作制。学校顺应要求,积极作为,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推出教师错峰编排,给出轮值服务教师的弹性休息时间。制作弹性工作时间表,有利于学校的统筹管理。 ![]() 2.学校餐厅为教师们准备了“平价放心菜”“平价晚饭盒”,解决老师新常态下下班时间带来的家务无暇应对问题。用细节关怀,来切实保障教师群体以更好的精神面貌专注服务、投入服务。让教师有满满的幸福感。 管理水平事关课后服务的成败。课后服务工作群众关注度高,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办事,坚持标准“尺度”,提高服务“温度”。 1.管理机制到位。学校建立1235管理机制,开学前,面向全体家长下发《课后服务一封信》;制作“学生信息卡”和“家长接送卡”,学生凭卡进入看护点,家长凭卡按时接孩子;组织家长自愿填写《沈阳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申请表》,组织教师编写《课后看护内容安排表》,此表包含看护内容、地点和负责人等;学校制定《课后看护考核纪实表》,此表包含学生、教师出缺勤、负责领导查岗和清校等情况。建立完善“五项制度”,包括学生看管申报审批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等。学校设立双减办公室,设有专人负责,并配备两位专干,以保证课后服务管理机制的顺利运行。 2.积极引导到位。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目标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用高质量课后服务得家长信任,吸引学生“回流”,绝不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据最新的调查问卷反馈,十月份回流学生继续大幅度增加。学生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自愿为孩子选择课后服务。早上有的家长因为工作需要,送孩子早入校,学校6点半就有看护教师,并开始训练。15:30-16:50和16:50—18:50两个时间段的课后服务已有不少家长选择。学校做到了课后服务零投诉。 3.时间管理有效衔接到位。教育部明确提出,“课后服务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要保障课后服务时间,彻底解决课后无人看护的“四点半”难题。学校综合考虑家长接送与晚高峰错峰等情况,个性化课程设置两个服务结束时间,第一时段为17:50;第二时段为18:50;由家长和学生自主申请选择。而托管服务,则实行纯弹性离校制,实现与家长下班接孩子时间“无缝对接”。对于有部分更晚接孩子的需求,我们还设立一人一案,实施接力托管服务,通过值班教师—带班领导—安保人员接力方式,保证托管服务人性化。 5.严格管理到位。坚持安全第一,建立“领导带班,中层值班,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的安全运行机制。严格落实考勤、监管、交接制度和应急方案,制定恶劣天气放学方案,配足服务教师,做到让学生安全、让家长放心。 在课后服务的评价上: 一是构建课后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实施情况。学校利用“大数据辅助教学和评价系统”定期采集教师端、学生端和家长端的相关数据,实现了对个性拓展课后服务的日常管理和课程管理。 二是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面着力构建立体化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上构建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保障课后服务质量。 三是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以网络问卷形式对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有利于了解学校在课后服务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情况。 撰稿人: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 邸进 审稿人:沈阳市教育局 曹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