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进行时·典型案例篇|课后服务:精心谋划四位一体布局 构建课后服务幸福体系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2-02-23    】【打印本页】 【关闭

 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精心谋划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学生课后服务实践中进行了系列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破解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实施的品质;形成了一支多元途径建设的课后服务专业教师队伍,以强化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校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以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提供课后服务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提供课后服务正常运行的关键,管理体系的建设为课后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课后服务质量保障。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抓好“三个坚持”

建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做好课后服务的基础,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校以“诚意育人 敬心治校”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设置课后服务课程。


坚持课程设置多样化。不断丰富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学校在普惠制课业辅导之外,选取了优秀单位为学生开设课程,例如非遗传承人、梅兰芳研究所等为孩子们开设了包括非遗传统文化糖画、绳结、京剧、篮球、陶艺、网球、尤克里里、国际象棋、啦啦操、爵士舞等40余门个性化课程,分为六大课程群。学校为学生准备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实行每生一课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满足更多更高需求。充分考量了学校场地、师资等多方因素,力争实现课程供给与家长需求“双赢”。



坚持课程内容的差异化。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提供分层、分级、分类的个性化服务。在知识学习上,强化与学生作业管理有效结合,合理布置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水平。学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改革,力争做到不浪费学生一分钟时间,学校外聘名师名家与校内名师骨干结合成立了专家教研团队,上高效课,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做好普惠制课业辅导1小时,学校的要求是“学生书包不带回家,作业在校有质量完成”,学校跟每一位老师签订了“双减”承诺书。在素质拓展上,体育、美育、科技教育所占比例达到90%,实行“大体育”,课表中加大对体育课的安排,一二年级,4节体育课,加网球、形体和足球,共计6.5节,三四年级4.5节,五六年级4节,不包括体活课。学校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体质健康大数据,每学年年初、年尾对所有学生体质指标进行对比,遵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每学期都生成完整的数据,并在全校公布,及时总结及时修正。学校清晨的“诚果训练营”主要针对体重较大、运动能力亟待提高的学生,以及过早来到学校的孩子。学校以每学年度为一个大周期、每一个学期和寒暑假为小周期进行系统的减重提质计划,周期结束后对所有学生的BMI数据进行对比,数据呈现显示所有坚持训练孩子的BMI数据都能够趋于正常指标。2021年9月学校开展了以年组为单位的晨训,内容包括晨跑、身体素质训练、拓展训练、体适能训练等,逐步提升学生体质。



坚持课程结构合理化。课后服务不是单纯的“看”与“管”,更是“教”与“学”。文件中明确强调坚决防止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补课,在文化课和拓展课的关系,更是强调避免“一刀切”。学校能做的就是对学困生重点在辅导上下功夫;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普、兴趣、思维提升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多元途径

建设专业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

(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课后服务保质保量开展的基础,也是优质课后服务正常运行的关键。

1.在课后服务师资安排上,“师资轮值,全员参与”,开放报名,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科教师都有机会来参与尝试。


2.规范专业人才引入的针对性。引入校外专业人员是学校课后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开展的有益补充。校外人员的专业化、多样化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后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校按照实际需求共引进校外机构13家,26名专业教师。并逐一对引进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对其专业能力严格把关,确保课后服务项目有更高的质量。



(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管理调节教师团队整体工作节奏,让教师不只是负重承载者,帮助教师理顺心气,厘清步调。

 1.大胆探索弹性工作制。学校顺应要求,积极作为,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推出教师错峰编排,给出轮值服务教师的弹性休息时间。制作弹性工作时间表,有利于学校的统筹管理。



2.学校餐厅为教师们准备了“平价放心菜”“平价晚饭盒”,解决老师新常态下下班时间带来的家务无暇应对问题。用细节关怀,来切实保障教师群体以更好的精神面貌专注服务、投入服务。让教师有满满的幸福感。


做到五个“到位”
建设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

管理水平事关课后服务的成败。课后服务工作群众关注度高,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办事,坚持标准“尺度”,提高服务“温度”。


1.管理机制到位。学校建立1235管理机制,开学前,面向全体家长下发《课后服务一封信》;制作“学生信息卡”和“家长接送卡”,学生凭卡进入看护点,家长凭卡按时接孩子;组织家长自愿填写《沈阳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申请表》,组织教师编写《课后看护内容安排表》,此表包含看护内容、地点和负责人等;学校制定《课后看护考核纪实表》,此表包含学生、教师出缺勤、负责领导查岗和清校等情况。建立完善“五项制度”,包括学生看管申报审批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等。学校设立双减办公室,设有专人负责,并配备两位专干,以保证课后服务管理机制的顺利运行。


2.积极引导到位。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目标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用高质量课后服务得家长信任,吸引学生“回流”,绝不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据最新的调查问卷反馈,十月份回流学生继续大幅度增加。学生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自愿为孩子选择课后服务。早上有的家长因为工作需要,送孩子早入校,学校6点半就有看护教师,并开始训练。15:30-16:50和16:50—18:50两个时间段的课后服务已有不少家长选择。学校做到了课后服务零投诉。



3.时间管理有效衔接到位。教育部明确提出,“课后服务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要保障课后服务时间,彻底解决课后无人看护的“四点半”难题。学校综合考虑家长接送与晚高峰错峰等情况,个性化课程设置两个服务结束时间,第一时段为17:50;第二时段为18:50;由家长和学生自主申请选择。而托管服务,则实行纯弹性离校制,实现与家长下班接孩子时间“无缝对接”。对于有部分更晚接孩子的需求,我们还设立一人一案,实施接力托管服务,通过值班教师—带班领导—安保人员接力方式,保证托管服务人性化。


4.贴心服务到位。在如何能将课后服务落实到位方面,学校从一日三餐入手。学生在校时间的餐食也是众多家长考量的重要方面,学校从原来的一日两餐,改为本学期学校提供“一日三餐”。这不仅仅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期待孩子们在学校由兴趣到特长方面的培养,更希望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严格管理到位。坚持安全第一,建立“领导带班,中层值班,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的安全运行机制。严格落实考勤、监管、交接制度和应急方案,制定恶劣天气放学方案,配足服务教师,做到让学生安全、让家长放心。


采用大数据系统
建设立体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在课后服务的评价上:


一是构建课后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实施情况。学校利用“大数据辅助教学和评价系统”定期采集教师端、学生端和家长端的相关数据,实现了对个性拓展课后服务的日常管理和课程管理。



二是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面着力构建立体化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上构建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保障课后服务质量。


三是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以网络问卷形式对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有利于了解学校在课后服务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情况。


课后服务提升了家长对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把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实现了教育的收获。学校将继续高站位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做好家、校、政、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五育融合、个性设置、多措并举的创新学习样态,让课后服务不断“迭代升级”,让广大群众内心深处得到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延续。


撰稿人: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 邸进

审稿人:沈阳市教育局 曹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