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妍,沈阳市第七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从教25年,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敬业奉献,锐意改革创新,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骨干教师”“沈河区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十一五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每天都是新起点,唯有奋斗绽芳华。”这是孔妍写给自己的话。这句话折射出一位人民教师辛勤耕耘、坚韧求索的精神风采。用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用责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用智慧将学生引入科学殿堂,用高尚师德给学生树立榜样,是她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为师者,孔妍始终认为,充分展示教育的魅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塑造学生的品德最为重要。从加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孔妍的内心就坚定着这样一个信念——“做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航人”。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多年来,她利用校园这方立德树人的沃土,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砥砺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坚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英语教学方面,经常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课堂上,她用英语穿插讲述美丽中国的动人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在他们纯净的心田播洒下爱党爱国的种子。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她组织动员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列举详实数据,剖析我们伟大祖国应对疫情成功和西方疫情失控的正反两方面案例,以此树立民族自豪感,涵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她一直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完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随想》课题被全国“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和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评选为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撰写的《在初级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论文在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结题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才有梅花便不同 孔妍把教书育人的责任高高举过头顶,把诲人不倦作为毕生的追求,默默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我对教师这份工作充满热爱”,她的话简单而有力量。“孔妍老师特别敬业,对我们特别好”,她的学生如是说。 她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晚上遥望着最后一名学生的背影离开学校。2007年,一场特大暴雪突降沈阳。积极参与除雪任务的孔妍早早来到学校,正当她用力快速向前推雪时,不小心狠狠地摔倒在冰面上,双膝瞬间疼痛难忍并肿胀起来,经医生诊断,虽没有骨折,但仍需要打石膏静养至少一个月。视教学如生命的她,轻伤不下火线。第二天,她就让家人背着来到学校,来到自己的学生中间,30多个日日夜夜,学校的楼梯上总会出现一对背上背下的身影。为方便教学,她干脆将办公地点改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在学生中坚持办公,从没有喊一声累、叫一声苦。面对学校领导要求她回家休息的好意,她婉言谢绝。朋友不解地问她,“这样做图什么呀?”她笑着回答:“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呀,要是因此影响他们的成绩,我会从心底里感觉愧疚的!”她的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尊重,她走到哪儿收获的都是学生敬重的目光。 孔妍常说,“教育工作就像是一个人在黑暗里跑马拉松,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在做什么,但是观众的视而不见并不会让她慢下前进的脚步,她仍然会因为自己完成了这个比赛而感到兴奋不已。”这是她内心最真实的独白。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妍把教育事业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潜心研究、努力探索,创新出多个实在管用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丰硕成果。 因为那次扫雪摔伤,她发现并探索总结了“坐观教育法”。作为班主任,她坚持每天在教室办公,安居一隅一边备课、批改作业,一边辅导学生,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她还坚持全程旁听所有科任老师讲课,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与科任老师商讨改进教学方法,与家长交流反馈有关问题,与学生分享如何正确听讲、如何有效读书、如何准确答题等心得。她14年如一日坚持“坐观教育”,不但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最好的爱是陪伴成长”。每当她抬起头,揉着酸酸的肩膀,看着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她常说,“坐在教室里,与自己的学生在一起,心很静、很踏实,能思考很多问题,每天还会学到新知识,每天对学生都有新的了解与认知”。 为了解决学生被动学习而缺乏效率的问题,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我教育”理念,推行“启发式”教学模式,倡导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把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她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启发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共同提高。她摸索使用“分组结对互帮法”教学,安排学生结成若干个“一对一”师徒互帮对子,每堂课给学生设定一个学习任务或目标,要求师徒二人共同完成,教学相长,师傅水平高,负责徒弟的任务完成情况,徒弟不懂问师傅,师傅不会则询问其他组,互相研讨,简单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共性问题及难点由老师帮助学生处理。对于这项改革的实践探索,她付出了一学期的辛苦才最终成形,并不断尝试更新,每个孩子每堂课都要有针对性地纠偏。例如:有的师傅不负责任、有的徒弟不好好配合;有的师傅虽然给徒弟讲解了,但徒弟还没有理解;有的徒弟去其他组聊天了等等。每堂课针对出现的问题她都要及时总结,宣传成功经验,纠正典型问题。这样,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课堂效率,绝大多数学生当堂就能掌握知识,她只需要留一点作业,甚至不留作业,使学生由被动式“要我学”变为主动式“我要学”,班级里互相帮助、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学习效率大幅提高。科任老师纷纷反映,孔妍班级的学生学习效率最高,互动最积极。 面对学生青春期教育孩子逆反、家长难管、多数人头疼这个“普遍”难题,她查阅了大量的青春期教育书籍,摸索出一整套针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方法,核心点就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建立起无障碍沟通模式;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学生都能成才,真正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2021届初一新生小雨丛入学第二天就因违反纪律吃了“小灶”,孔妍经过耐心沟通了解到,孩子在小学时就因为比较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她连续几天认真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敢于吃苦,而且集体荣誉感非常强。于是她针对孩子参加军训站军姿一动不动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并连续两次写信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进步空间非常大,望家长多多鼓励,尽快帮他克服小问题”。家长也积极回信与老师沟通。小雨丛在作文中写道“我上学以来头一次有老师说我有进步,我非常感动”“老师我想为您唱首歌,感恩的心,感谢有您,伴我一生”。孩子的心灵是真实的、是纯洁的,正是她那温暖的呵护扣响了孩子内心最美妙的音符。 她孔妍还经常以手书的传统方式,搭建起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并鼓励家长之间互相探讨分享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事说,在她的教学风格中受益良多,期望和她多做搭档。孔妍的一个学生曾经在贺卡中写到:“您的课堂时而严肃,时而活跃,该学学,该玩玩,很有教育方法。” 一枝一叶总关情 “育人为本,爱生如子”,这是孔妍一贯的工作信条。她用关爱和鼓励让学生融入集体,用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学生,用温情的话语去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学生,用包容的心去关爱学生,引领陪伴学生茁壮成长。 “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落伍掉队”,在孔妍的眼里“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就会一点点改变。她每天都离校很晚,坚持利用周末或个人时间,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义务“开小灶”。学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她教过的学生有近千名,看到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看到孩子们成功后喜悦的笑脸,她认为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做学生的知心人”,她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跟进解决问题苗头。有一次,孔妍发现一名平时非常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她想这个孩子肯定遇到什么问题,为了不打扰其他学生,就写了一张纸条“你今天的状态不太对劲哟,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悄悄放在孩子的作业本里。在得知孩子遇到父母家庭矛盾的真实情况后,她连夜主动与家长沟通研究解决孩子思想问题的办法,第二天她终于见到了孩子那张充满阳光的笑脸。自她执教以来,像这样写纸条与学生沟通教育的方式有数百条,纸条虽小,但条条连着对学生的“爱”。 多年来,她努力打造幸福教育、快乐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舒适、兴趣、充实、安全的幸福感。“亲其师,信其道”。她对学生真诚的爱,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接纳。一名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在信中说:“您对我们的好,足够我们一生铭记,从您身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格局和情怀”,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写道“纵然岁月会重塑我们的容颜,我永远是您的孩子”,一位学生家长在谢意中感叹:“师泽如光,虽微致远”。 孔妍常说大爱无疆、大爱无痕,除了对学生的爱,还有对同胞的爱。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捐助活动,在汶川地震、抗击疫情等大灾面前,她都主动捐款捐物,还一对一帮扶了一名震区贫困学生。面对纷至沓来的诸多肯定和赞扬,她淡定自若地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撰稿人:沈阳市第七中学 王炎 审稿人:沈阳市教育局 曹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