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进行时·典型案例篇|教学质量: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2-02-18    】【打印本页】 【关闭

辽中区第五小学紧紧抓住“名师示范引领”这一主线,以“养正教育”课程体系为抓手,创建“七字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双减”工作的实施。




一、打造名师团队,发挥引领作用


精练骨干梯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学科基地校、名师工作室的职能,打造全方位的教师成长梯队。教师的梯队建设按照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个梯队层级,以李威威、王辉、曹红菊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组建年组梯队,线上分享教学优课,线下互相听评课,主动求变,亲身实践,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展,互助共成长。



名师引领教研。学校充分发挥市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带领组内教师进行主题教研,落实“双减”,关注课改,聚焦课堂,以案例为依托研究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数学研修团队李威威工作室成员,整理了北师大版一至六年级下册电子教材、教参、课件、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数学伴你行等学科资源,指导青年教师白乃文设计微课脚本,白乃文老师执教的微课《棋盘中的数学》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在名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的开展,助推教师群体逐渐成长为一支温暖而专业的团队,目前学校优课教师已占学科教师的96.7%。



教学技能比拼。聚焦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进行教学技能大比拼。如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课、教师教学经验分享等。教师在各项活动中不断成长,提升教学水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而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师中区优秀课教师30人,一师一优课省市获奖者 21人,部级优课3人,省优秀课教师2人,市优秀课教师4人。



二、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学校教学校长牵头、学校名师的引领下,围绕“高尚德行、聪慧善学、良好习惯、健康体魄”的核心素养,确立了“正心、正智、正行、正体”的课程目标,形成了由国家基础课程、活动综合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参与体验课程构成的“养正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研磨出课堂教学“七字教学法”,即“导、读、思、议、展、讲、练”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融为一体。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全体学生学会、学通、能用的优质高效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学校教学德育部门联合管理及名师所带班级作为“习惯养成”示范班,制定各年级有梯度、分层次的学习习惯、交友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等习惯养成清单,大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学期评出“星级班级”“星级少年”。从感受感知习惯到树立榜样与学习榜样,到立规与守矩,再到奖罚与强化,最后到坚守与养成,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双减”政策下,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学校重点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及能力,教会学生各学科自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好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能够先自我复习,再完成分层作业。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效率,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也对孩子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立足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求教师评价力争做到“适时、适当、适人”,即抓住最适合的时机,选择最适当的语言,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让每一次评价都能激励学生的成长。



学校完善了对各班级、教研组、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求各个班级、各学科教师形成具体的评价方案,做到有明确的方案,有严格的执行,有全方位的评价,而且定期做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彰激励。学校各班级通过制定异组同号pk、个人表现成长树积分、小组捆绑式评价、进步奖评比、个人目标评比、设立光荣榜等形式,在合作与竞争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名师的引领作用下,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形成了课程规范、课堂高效、教研实效、评价全面、质量显著的局面,真正做到了减负提质。


撰稿人:辽中区第五小学 李明

审稿人:沈阳市教育局 曹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