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优质特色高中展示 |(9)沈阳市第九中学

【来源:沈阳教育发布    日期:2021-02-10    】【打印本页】 【关闭



     沈阳市第九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育人模式的学校。它的前身为满清皇学,始建于1737年,1949年更名沈阳市第九中学。1993年被评为首批市级重点高中;2012年被评为沈阳市标准化高中;2013年晋升省级重点高中录取批次;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特色高中;2017年被评为沈阳市优质化高中;2019年被评为沈阳市优质特色普通高中。





本真理念  举旗定向


沈阳市第九中学始终坚持构建“本真教育”的办学理念,回归教育本源,遵循教育规律,不忘初心,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促进学生自主、自然、自觉、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发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发掘学生的个性潜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所需之人。



以文化人  滋养灵性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实施“润德文化”,努力营造“美化、净化、艺术化、教育化、人文化”校园环境。从总体校园建设到课程构建甚至具体到课堂,都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文化,实现了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


润德文化是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修身、成人、立业的思想和新时代育人理念演变成校园内无处不在的可视化教育。学校的“至贤文化”奉“至德”高风为圭臬,高一年级每个班级墙壁上呈现“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高二年级每个班级墙壁呈现“诸子百家”,高三年级每个班级墙壁呈现“道德经”。走廊中以“轻成德”“静修身”诫勉师生立德成人。


具有本真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隐性、柔性、渗透、体验等方式,将师生置于学校核心文化的包围中,淡化了学生对灌输式教育活动的抵触和排斥,使文化为师生所参与、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浸润人、感染人、熏陶人。



明德至善  育人铸魂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突出教育重点,陶冶学生情操。几年来,学校以“敏毅诚朴,至贤至德”为精神发端,以培养身心健康、生活朴素、心地善良、脚踏实地、专心学习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有作为青年为目标,大力实施“润德工程”。以润德文化为载体,通过润德课程、润德活动2个抓手,熏陶学生,塑造学生,以德沁润,以文化人,使每一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润德课程:高一年级以“正心”为核心;高二年级以“立信”为核心;高三年级以“善行”为核心的主题教育课程。


润德活动: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的德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时政热点,开展核心价值观等教育活动:有计划安排每周国旗下演讲;开展日常德育精细化管理、主题团日、校园之星等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为劝勉学生珍惜年华,立志有为实施了吟诵《诫子篇》活动,现在全校学生基本实现即时吟诵。      



体智共进   彰显特色


沈阳市第九中学以提升素养为核心,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在教学方面,学校倡导“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的三中心理念。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全校实施“兵教兵”教学模式,就课前、课中、课后提出了清晰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探索与高中新课程要求相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坚持“特色鲜明、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的原则,从课程科目和课程层次的可选择性入手,注重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构建“一体两翼”的艺术成长课程体系。“一体”即音乐合唱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意识,使得学生向善、向美,具有同情心、同理心,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两翼”指人格成长的“求真课程”和智慧启迪的“尚学课程”。“求真课程”包括生涯规划与活动体验两大类课程,开发学生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爱好,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健全人格。“尚学课程”包括科学拓展与能力培养两大类课程,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索、自动实践、大胆思考与快乐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作为沈阳市艺术特色学校,沈阳市第九中学连续五届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2019年代表辽宁省参加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的“中国中小学班级合唱集中展示”,获得全国二等奖。



撰稿人:沈阳市第九中学 白俊

审稿人:沈阳市教育局 曹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