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民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治信息等内容,甚至还会听到一些小道消息。面对疫情,不少人或多或少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恐慌、睡眠障碍等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光明介绍,这是我们在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紧张有助于渡过危机,但过度的焦虑紧张会使人行为失当,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提高免疫力。为此,梁光明为市民提供疫情防控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问题:身体出现异常 就“对号入座” 解决方法:自我调节无效寻求正规治疗 梁光明说,疫情发生后,在临床上经常有市民因过于担心自己或家人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身体上一出现“风吹草动”就“对号入座”,由此反复,焦虑和恐慌感越来越深。 “可能稍微有点嗓子痒了,就赶紧跑到医院去检查。这些过度的求医大可不必。建议大家对身体的一些不适,可以自我的调节。比如说冬季比较干,多喝一点水,增加一些休息时间,适度进行身体锻炼。当这种症状逐渐随着我们的应对策略减轻消失了,我们就知道这些是正常的。如果做了这些以后,好像症状并没有减轻,而且还加重了,这个时候建议大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寻求专业医生的检查治疗指导。”梁光明说。 问题:面对大量信息无所适从 解决方法:关注政府网站和正规媒体发布 疫情防控期间,信息泛滥也会给市民带来心理、生理上的压力。梁光明介绍,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现在每天有不少关于疫情的最新消息,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收着大量信息,造成信息过载,引起内心焦虑。还有一部分人,会转发自认为有用的信息,导致信息冲突、真假难辨,信息的受众不明真相、无所适从,进一步增加了焦虑、恐慌。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可能有基础疾病,抵抗力较差,处于易感人群范围,心理上较为敏感,其焦虑感会更加强烈。 针对这类问题,梁光明建议:“大家一定要通过政府网站、官方媒体去获取疫情的一些相关信息,科学指导自己的一些防疫措施。” 问题:封闭自己 无所事事 解决方法:每天定时做些事情充实自己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部分人因为不够了解疫情,存在解读不足或解读过度,导致猜测真相、推测结果、预测未来,结果越想越怕,焦虑情绪迅速扩散。尤其一些老年人,减少了外出的频率,过上了半封闭式的生活,也让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 针对这类人群,梁光明建议,市民可以找到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做的事,比如我们在室内每天晚上读书,每天定期给亲友们打电话,或者定期在家里做一些清洁打扫。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安排稳定的、可控制的、能够增加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的事情去做,然后不要轻易打破自己的习惯和规律,这样我们的心理状态稳定了,身体状态也会随之稳定。 问题:坏情绪怎么也挥之不去 解决方法: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就医 梁光明说,如果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没有良效,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相关问题,这个时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家人、亲朋好友,应给予足够的情绪支持,听其倾诉、发泄,进行劝导等。若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调节,应及时求助于心理援助,或带其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就诊。 “我们有24小时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23813000,由心理咨询师来负责接听。市民不仅可以得到身心舒缓的一些策略建议,同时也可以把心里的一些苦恼,包括一些讯息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找到答案,提高心灵的免疫力。”梁光明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