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火花不是目标,而是对工作的热爱!我想做一个温暖的班主任,用智慧撑起爱与被爱的人生!”这是邓秀艳班主任工作日记的卷首语,也是她的座右铭。她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已耕耘了整整二十年, 其中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承载了她太多育人的努力与艰辛,骄傲与自豪。看到自己培养的一批批学生走进高中,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她感受到的是快乐和幸福,是春泥护红花的满足。 感恩中真诚相待 欣赏中智慧提升 “一个班级的发展与进步,不是靠班主任个人努力实现的,而是所有任课教师团结合作的结果!”这是邓秀艳从教20年的经验总结。她把合作过的每一位老师都当成朋友一样真诚相待。在与任课教师们的相处中,从秋天的奶茶到夏天的咖啡,从春天的果汁到冬天的暖水杯,从家人生病时的细心问候到班级管理中的默默支持……她的温暖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看到雨天里老师们急匆匆地趟着湿透的鞋子上课,她就偷偷地帮他们买一双雨鞋;看到老师们为了帮焦虑的家长们细致分析孩子学习中的问题错过了午餐,她就悄悄为他们订一份可口的饭菜;看见生病还未痊愈的老师为了不耽误工作硬撑着站在讲台上,她就早早地在讲台旁准备好可以短暂歇息的椅子……正如她经常说的那样,就只是单纯地想为老师们做点什么,为班级这个家营造一份温馨,让这个班级开出更多更艳的花朵! “如果说今天的我是优秀的,那是因为我一直幸运地与优秀的人同行;如果说我今天还不够优秀,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学透他们的精髓,需要继续努力前行!”这是邓秀艳的工作感悟。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她虚心学习每名科任老师的优点:吕凤艳老师有用不完的办法让孩子们眼睛放光地学数学,苏阳老师的物理课让教室里的孩子们如沐春风,毛晓斌老师渊博的学识深深地吸引着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目光……在这些优秀老师们身上,她感受到了一种让孩子们眼中有光的教育,在她自己身上,则充满了不断探索教育新路的不竭热情。 共情中加深理解 探索中智慧前行 “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同,行事方式有别,脾气秉性各异……作为班主任,要想赢得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就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家长角度思考问题。”这是邓秀艳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法宝。她深知,学生的学习进步单纯依靠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与家长合力才能事半功倍。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她特别注重平时的读书学习和日常积累,从名家名师的方法指导中探索育人技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得她不管面对什么样性格的家长,都能智慧沟通,淡定从容地与家长达成共识,进而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她经常真诚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邀请班级中一些经验丰富,方方面面有特长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探讨孩子学习成长中的问题,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她所带的班级不仅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荣获市区优秀班级,就连家长们都特别团结,充满正能量。家长们感恩老师的付出,感谢学校对孩子们的培养。毕业生家长送来“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泽流及远,千里思源”的锦旗,感谢邓秀艳老师三年来对孩子真诚而智慧的教导,家长们说:“遇见这么您好的老师,真的是太幸运了!” 奉献中收获幸福 付出中诠释担当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化身。邓秀艳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以一颗不倦的爱心,在细微之处,在不经意间默默润泽着孩子们的心灵。她像一支无私的蜡烛,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光明和温暖。小昊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入学时英语零基础、年级排名700多名,邓秀艳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后,经常默默地给孩子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天冷了,就以奖励的方式给孩子买来厚厚的羽绒服,看到孩子没有吃早饭,就把准备好的面包和牛奶悄悄放到孩子的书桌里,借工作中与学生结对子的机会,针对孩子的薄弱学科,细心指导,耐心讲解,积极协调英语老师帮小昊从零起点学起,一点一滴地提高英语成绩。在邓秀艳的帮助和鼓励下,小昊顺利考入理想高中。小昊的高中离家很远,上下学非常不方便,邓秀艳为了让四处租房的母子在学校附近有个落脚之地,主动拿出3万元钱,帮助她们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小房子。她的班级里还有一名叫小怡的女孩,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情况比较拮据,几乎放弃了学业,邓秀艳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后,多次与孩子谈心,为她加油鼓劲,帮助她树立人生梦想,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辅导功课,在邓秀艳的关爱下,王静怡顺利考入高中。毕业后的母女俩特意回到母校,向老师深深地鞠躬,孩子母亲动情地说:“邓老师,您改变了我们母女的命运!您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恩人!”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邓秀艳做班主任的工作准则。她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和孩子谈心,交流思想,利用课外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因为您的关注,我虽然孤独,但内心里却不寂寞。我甚至很好奇是什么使您有那么大的耐心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在毕业的考场上,我忽然明白,也许是责任心吧。我以后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一个毕业后参军的孩子多年后写给邓秀艳的一封信。读过信后,她在班主任工作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面对各种类型的青春期孩子,教育不是为了改变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慢慢长成自己应该长成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