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工委工作综述之五:党建引领 主动作为——新时代关工委建设展现新气象

【来源: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日期:2025-10-17    】【打印本页】 【关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事业、格外关心关工委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和30周年之际先后作出两次重要指示,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五年来,各级关工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坚持“党建带关建”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关工委组织体系更加完备、职能发挥更加充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政策制度立柱架梁

落实举措密集出台。中办、国办《意见》出台后的两年内,28个省区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各地市以党委政府“两办”名义出台了实施意见或若干措施,江西省市县三级实现关心下一代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覆盖,关工委职能和组织体系在深化改革中更加优化。据统计,近十五年,以地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名义,党委、政府办公厅名义,地市级以上关工委或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的文件550件,从加强领导、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部署。

整体合力不断增强。中国关工委与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五老队伍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意见》,有力推动了“五老”队伍建设。加强顶层制度建设,修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制定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中国关工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宣传选树办法》《中国关工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企业关工委工作的意见》等多项制度文件。各省区市积极争取省委办公厅印发关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由省委副书记或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为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很多地方党委充实了省关工委领导班子和成员单位,把关工委培训纳入党委组织部门培训计划。福建把关工委工作列为全省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考评内容。目前,省、市两级已基本建立关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老干部、教育、政法、民政、财政等30余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重大项目联审、重大活动联办、重要典型联推,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会战”的转变。

组织体系织密建强——基层网络延伸到边到底

组织建设更加多元。各地按照“哪里有党组织、有老同志和青少年,哪里就有关工委组织”的原则,机动灵活推进组织建设,拓展了服务青少年的平台。山西全省关工委组织形成一条主线(省市县乡村),四大系统(教育、工商联、机关直属单位、国企)全覆盖;河南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省委老干部局推进省直单位关工委建设;湖北、云南、甘肃、新疆会同省国资委等推动国有企业关工委建设;上海、深圳、南京等推进新业态部门和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黑龙江成立邮政管理局关工委,积极开展“快递小哥”关爱服务;青岛在非公组织市级党建示范点新建关工委组织;吉林在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成立关工委;海南在省律师协会成立关工委,这些创新性实践探索有力促进了关工委组织体系建设。

基层基础持续夯实。按照“领导班子建设好、‘五老’作用发挥好、制度健全执行好、积极探索创新好、活动经常效果好”标准,持续夯实基层关工委基础。安徽连续五年抓“三基建设”(强基层、夯基础、抓基本),全省关工委组织数4.6万个,较2020年增长了5.8%,“五老”达73.1万人,比2020年增长8.1%。江西抚州、山东滨州等地推动基层关工委规范化建设,福建泉州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导入“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山西汾阳将“五好”关工委创建列入全市劳动竞赛,给全覆盖的乡镇记一等功,这些接地气的举措,让基层关工委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阵地平台提质扩面。全国建成关心下一代活动阵地24.4万个,其中“五老”工作室7万个,各级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4万个,科技示范基地1.2万个,法治教育基地1.9万个,家长学校22.9万所,其中网上家长学校5.3万所。为推动“五老”工作室建设,中国关工委发布了27个“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山东召开全省“五老”工作室建设经验交流会,厦门推动“五老”工作室建设与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融合发展,广东、大连等地出台了加强“五老”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南、湖北、陕西、贵州等地出台了教育实践基地、网络信息平台等建设管理办法,从“五育并举”到线上线下,各类关爱阵地平台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人员队伍优化提升——“五老”力量竞相奔涌

骨干队伍提质扩量。坚持组织、服务双管齐下,在释放“五老”潜能中深挖关工委专业化服务质效,推动“五老”工作团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北京、甘肃、新疆、教育部、南京、广州、聊城等地挖掘各领域专家成立省市级“五老”报告团、宣讲团、志愿服务团、农科科技讲师团等“五老”智库,黑龙江成立心理健康工作专家委员会,湖南、山西等地根据“五老”的特长和意愿,组建教育、企业、法治、健康、科技、社会等工作团,更好拓展了组织功能;中石化进行精细化管理,打造了常务工作、专家人才、技能特长、先进典型和志愿服务等“五老”专门化工作队伍。

常态补充机制建立。各地抓住党委政府换届、国企退休社会化管理等契机,建立“组织推荐+个人自愿”补充模式,把刚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充实进关工委班子,保持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北京市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市委老干部局印发了《关于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山东烟台联合市委组织部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五老”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健全了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制度保障。

能力素质整体提升。制定实施《中国关工委2021—202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辽宁、山西、贵州、河南、兵团等地把“五老”培训纳入党校干部培训体系,江西以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基层兜底培训形式实现全省关工委成员培训全覆盖。近十年,各级关工委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高校等累计举办培训班34.2万次,培训老同志和在职干部2603万人次,极大提高了适应新时代服务青少年的能力水平。

激励关爱扎实有效。中国关工委自2022年部署开展“孝老敬贤月”活动,大力弘扬“五老”精神,召开了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先进事迹发布会,宣传报道110名“最美五老”先进典型。江西明确由各级党委组织、老干部工作部门对“五老”进行看望慰问,湖北出台了“五老”慰问管理办法,北京全市16区全部落实“五老”工作补助,辽宁省市县三级关工委每年走访慰问“明星五老”,大同市委批准8月5日为“关爱五老日”。据统计,各级关工委每年推出“五老”典型4万多人,宣传慰问老同志达百万人次,有力有效推动了孝老敬贤社会风尚的形成。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迸发

“党建带关建”路径更加清晰。各地积极推动把关工委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天津市关工委会同市委组织部推动各级关工委建立功能性党组织全覆盖;长春在全市推广基层关工委组织同离退休党支部“并轨”和领导“一肩挑”的做法;上海市关工委探索在互联网企业和商务楼宇等“两新”组织选派老同志担任党建指导员;福州鼓楼区辖区单位党组织建立“党建带关建联盟”,这些务实做法有力加强了党的领导,推进了关工委工作的开展。

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关工委发布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网络地图,运用云游打卡、留影纪念、推送转发等青少年熟悉的网络化、数字化手段深化党史学习;吉林打造了“吉林省关工委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微信小程序;山东联合省社科联、省委党史研究院开发上线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在线学习宣传平台”;江西依托1342个基地开发VR数字展馆;浙江打造“浙里关心下一代”应用、新星网站等“数智关工委”平台;福建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关爱成长微心愿”活动,发动“五老”和志愿者线上认领;宁夏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运用“互联网+”,网络募集善款近1亿元;宁波出台《宁波“数智关工”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各地通过“互联网+关工委”模式,打造数字化关爱服务平台,实现组织、人员、项目、资源在线管理,大大提升了工作覆盖面和工作效率。

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中国关工委定期举办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理论研讨会,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4本《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连续两年发布283篇地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北京、山东、陕西、上海、广西、新疆、教育部等分别与首都师范大学、山东省社科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建成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陕西省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陕西、江苏、山西、云南等地承接思政课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地方党委委托重大课题或大型专题调研,取得重要理论成果。

大宣传机制更加健全。积极争取中宣部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的支持,全国层面“大宣传”机制更加健全,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典型宣传取得新的突破。各级关工委开通网站697个、微信公众号2586个,公开发行杂志、期刊206类,内部印发杂志、期刊1611类,打造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关心下一代工作宣传矩阵,关工委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我们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只有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才能把“五老”优势转化为有效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动能。站在新的起点上,各级关工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政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